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温州经济破难而上 破除中等收入陷阱之忧


http://www.texnet.com.cn  2014-02-20 08:58:09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收藏

  温州网讯 “自‘十五’以来,温州工业增速持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果叠加工业增速指标来看,是否可以认为,温州工业在全国提前进入结构调整期,且有‘中等收入陷阱’之忧?”温州市政协委员陈艳提出的这一疑问颇为犀利,其背后正是社会各界对温州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路径的深思与探究。

  放在当下宏观经济的背景中考量,温州经济缺什么,少什么,怎么转,怎么升,成为本次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不断追问的重要议题。

  温州经济缺什么?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陈艳委员的忧虑,来自这样一组数据的对比:从主要指标看,温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人均工业总产值为5.3万元,仅为杭州、宁波的28.5%、19.3%;工业增加值率约20%,低于25%的全国水平;R&D(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1.4%,低于1.8%的全国水平。

  在宏观经济数据的对比之余,与兄弟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较劲,也令代表委员们相当焦灼。

  “宁波的装备制造业等多个传统优势产业,年产值早已超千亿元。泉州的纺织服装、鞋业等产业也已实现年产值超千亿元。而我们温州的电气、鞋业、服装等产业名声在外,年产值却仍在千亿元以下徘徊。”有代表直截了当地问:温州何时才能有超千亿元的产业横空出世?

  在“高大上”产业的另一头,则是对“小巨人”企业的期待。“全市14万家小微企业,为全社会贡献了96%的工业产值、75%的税收和95%的外贸出口额,并吸纳了80%的就业人员。”市人大代表蒋孟有也在追问,温州有没有办法让更多的“小巨人”茁壮成长?

  产业提升全力补上

  中等收入陷阱之忧、千亿元产业发展之困、“小巨人”成长之惑……一个又一个追问的叠加,揭示的正是经济发展的潜在走势——破解困境、涅槃重生。

  “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做强做大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临港石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更进一步承诺,“今年力争电气行业产值率先超千亿元”。

  “我们从去年下半年着手开展多项调研,酝酿提出‘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其背景正是结合温州工业经济的现状,充分考虑温州的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区位资源等条件,理清产业发展的脉络,规划产业发展的战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支柱产业,根据近年来我市工业销售产值规模前五名排名而来;网络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等十大新兴产业,则是当前具备发展势头、未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新生力量,“像电气产业,温州有着多年累积的雄厚基础,并在第四代低压电器、高压及特高压电器、智能电网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努力跳一跳,今年可以力争产值率先破千亿元。”

  同时,一系列赶超发展的目标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明确。今年的限上固定资产投资要突破30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比重26%以上,民间投资比重62%;技改投资要增长30%,新增规上企业800家、股份制企业100家,推动50家企业上市和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除鹿城、文成、泰顺和温州生态园外,各地要确保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的40%用于发展工业;支持乐清深化省级工业强县建设,鼓励瑞安争创省级工业强县。

  发挥优势迎接挑战

  政府对振兴实体经济的诸多规划与举措,更进一步激发代表委员们出谋划策的热情。

  蒋孟有代表提出,一向“敢为天下先”的温州应该更大胆一点,向民营经济全面开放市场,引导资本从投机领域向投资领域回归。温州政府能不能努力做全国“最小”的政府?只要能交给市场的,政府就不要管,繁文缛节的官僚系统与欣欣向荣的实体经济是天敌,只要政府引导得力,政策到位,温州的企业家精神将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温州工业发展一定要发挥好温州独特优势。”陈艳委员在犀利提问之外,更拿出给力建议,“要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进行空间重组,强化招商选资完善产业链条,优化公共服务,建设高水平的产业平台,健全本地科技创新体系和外部创新资源利用机制,重视‘小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工作。”

  作为企业家的周家儒代表一口气提了4个关于经济发展的议案建议。周家儒认为,要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能动作用,用优惠的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民间投资;开放民间投资市场,打破垄断,使民间投资有广阔的空间;更要在资源配置上给民间投资合理的待遇。

  特约观察员

  点燃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朱康对

  2014年,是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赶超发展的关键之年,站在这重要历史关口,温州更要把握发展主动权、点燃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回顾过去的一年,温州实体经济经历低谷徘徊的磨砺,各项指标正在回升:实现工业增加值1768亿元,增长7.6%,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9%,网络零售额增长108.3%,旅游总收入增长20.2%,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2万亩、现代农业园区99个……这一组组都透露出我市实体经济的氛围、环境、效益都在好转。

  不过,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仍存在着短板,要把劣势转变为优势,把薄弱环节打造成牢固环节,已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点燃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要打造产业“升级版”,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并提升其实力。

  点燃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需要激发现代服务业的驱动效应,大力培育网络经济“一号新产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宅在家里购物。网络经济的发展,在给传统营销模式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变革。温州要及早借势、应势利导,推进网络经济大发展,获取新经济时代的发展红利。

  一方面,我市要把发展网络经济与培育强化城市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城市的物流功能、创新功能和金融功能,形成有利于各类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细化落实扶持政策,规划建设网络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一批网络经济产业园,强化网络经济发展的平台支撑。

  点燃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关键是人才。今年我市将着力实施“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其中,不管是振兴第三产业,做强第二产业,还是做优第一产业,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今后,我市应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再下大力气,进一步增强我市人才集聚力和创造力,以人才资源的优势赢得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代表委员辣评

  提振实体经济应多管齐下

  人大代表泰昌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王茂法

  要使温州实体经济化“危”为“机”,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力更生、银行业全力帮扶,多管齐下,才能逐步走出困境。我认为,温州要打破融资障碍,建立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融资机制,充分利用本区资源,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准入机制。同时,要严格监测信贷资金走向,把资金的使用与企业信用评级相挂钩,遏制盲目投资行为的再出现,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创新驱动才能一马当先

  人大代表中国亚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驱动让我市经济一马当先。为此,政府应进一步重视研究制定系列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让温州各行业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全产业链。要特别关注温州中小行业的发展政策支持,特别关注温州中小企业特色产品做精做强的政策支持。

  多想办法留住各类人才

  政协委员浙江康尔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银巧

  温州本地一直缺乏技术型人才,从外地招才引才又受制于高房价、高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困难重重,引进的人才也往往流失颇多。目前,温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政府应当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支持,鼓励企业招才引智。我认为一方面政府要为温企引进高端人才搭设平台,并为人才在温州居留、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对于中低端人才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如在产业集中的科技园加大建设人才公寓或公租房、廉租房,解决其住房、子女就学等生活困难。

  对生产性服务业要倾斜

  政协委员温州市侨办副主任许捷

  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强。近年来,我市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仍存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外资引进较弱等不足。接下来,我市还需要更好地走好现代服务业这步棋,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我建议,在土地等资源配置上,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倾斜力度,加强对科技、商务、信息、物流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力度,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要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载体,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体、网络虚拟市场,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要打品牌走出去

  政协委员温州市进口葡萄酒贸易促进会会长徐亮

  温州的第三产业需要服务质量,更需要有品牌意识。无论是像茶叶这样的农产品,还是像葡萄酒这样的时尚消费品,温州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但是温州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比如温州的洋酒行业,在全国的地位甚高,却过多依靠协会这样的民间力量在推动行业发展。而在广东、宁波等地,政府不仅出政策,还为企业的展销、推广出钱出力。反观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还是有需要检讨的地方。尤其在当前限制“三公消费”的大环境下,第三产业发展遇到困难,亟需政府整合行业资源,做好统一宣传,让温州品牌走出去。(记者张佳玮 叶德初 柯哲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温州  经济  结构调整  中等收入陷阱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