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的“科技兴奋剂”
生意社2月25日讯 2月,全球的目光都定格在索契。本届冬奥会从“乌龙事件”到“社交红人”,出现的奇人异事亮瞎双眼,就连气温也一度超过了15℃。身穿比基尼的女选手、光着膀子的男记者、清凉短袖的志愿者出现在这场以冰雪项目为主的赛事中,不得不堪称奇观。最“热”的冬奥会对于主办方来说,确实挑战不小。索契利用反光隔热技术早已储下45万立方米的积雪,同时引进即使在20℃的气温中也可制造出理想比赛用雪的人工造雪机。
赛场环境有了保障,选手们可以尽情发挥,根本不用担心裁判的喜恶,因为“绝不徇私”的速度计时器会有个公平的裁决。1500米男子短道速滑决赛中,中国选手韩天宇与俄罗斯选手维克托·安看起来同时到达终点。这让计时器也犯起了难。别急,还有备手——每一位参赛者的双腿上都绑定一对重量极轻且性能可靠的异频雷达收发机,以便计时器在比赛过程中精准测定、记录。一旦出现选手跨越终点线时冰鞋高于光电子眼的红外线光束的情况,裁判将依据异频雷达收发机的记录确定完赛时间与排名。最终,经过电子眼测定,韩天宇以0.007秒的优势战胜维克托·安。
高手过招儿,只争毫厘。在奥运会这个属于顶尖选手的舞台上,只能分寸见高下。如果有高科技装备傍身,或许获胜几率更大。加拿大选手查尔斯·哈梅林便身穿氨纶紧身衣,依靠新的空气动力学连体服获得了冠军。美国航天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甚至把动作捕捉和航空航天工程学技术运用在滑冰服中。研发团队先是利用高速摄像机捕捉到速滑选手的冰面动作,制作出模仿选手动作的玻璃纤维人体模型,并给它们穿上数百种不同的服装,成百上千小时的风洞测试后才选出战服的最佳材料。随后,还要创造一个计算流体动态模型,分析围绕着滑冰选手某些身体部位的气流,以便减小阻力,就连拉链位置也要改变,增加细小的凸起,使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美国速滑运动员便身穿这款Mach 39比赛服应战。
滑雪板也是有讲究的。在遭遇意想不到的路面颠簸状况,滑雪板材料的震动会使选手速度减慢,而重量轻、硬度高的碳纳米管则能分散和缓冲受到的震动。美国的高山滑雪运动员用碳纳米管把滑雪板各层固定在一起,以在不平整的路面保持稳定。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滑雪运动员的外套及领奖服也不普通,使用了名为“轻轨”的新型拉链。和传统的PU拉链相比,新拉链闭合性能更好,且轻盈富有弹性,大幅提高了外套的防水性能。
虽然不能保证身穿高科技装备一定夺冠,但从心理上总能多点优越感和自信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