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补贴:“补人头”还是“补砖头”
生意社2月26日讯 从政策目标上看,棉花收储与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保护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和收入水平。两者不同点在于,目标价格补贴制度的副作用更小,也更实在。
当棉花价格走低,影响了棉农的种植积极性时,目标价格补贴制度下,只需要政府掏钱给农民即可,农民自己会算账,继续种棉花合不合适。
与目标价格补贴制度的精确和相对独立比较,棉花收储制度的影响环节更多,对市场本身的运行冲击更大,而对于保护棉农收入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却需要更多转换过程。
在棉花收储制度下,如果棉花价格走低,低到政府认为会影响棉花种植的稳定性时,政府指定的棉花收储企业会进入市场托市收购。在理想状态下,有收储企业托市,其他棉花购买者也会跟着把价格调高,农民积极性和收入得到保护。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收储却变成了“独家”收购,收储企业敞开收购,纺织厂等用棉企业并不跟随调价。用棉企业更加迫切追求的是国际市场低价棉花。棉花国内价格变成了收储价格,一不小心政府再次成了价格制定者。
其实,在对弱势产业的政府补贴制度中,一直存在“补人头”还是“补砖头”的争论。所谓“补人头”,就是谁受损谁获得补贴;“补砖头”则是政府把补贴给了市场机构,并要求其贯彻政府的保护意图,某种情况下意味着补成了盖储棉仓库的砖头。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补人头”的做法如粮食种植的直补,“补砖头”的做法如某些地区在住房政策中所做的那样,给开发商各种减免,以换取其低价售房,两种政策的运行效果,显而易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