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应当培育自己的奢侈品品牌
生意社2月27日讯 财富品质研究院提供的信息显示,虽然去年全球奢侈品市场面临诸多压力,但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容量仍达到创纪录的2170亿美元,全年增长率11%。其中,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为102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47%。而在这些奢侈品中,本土消费为280亿美元,境外消费则达到74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奢侈品消费的背后,还伴随着国民境外旅游消费等的快速增长。
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热情,当然是国际奢侈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最喜欢看到的现象,也是最希望出现的结果。问题在于,这样的消费结果,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影响还是非正面的。至少,不符合当前中国国情。但是,为什么国人仍然如此痴迷于奢侈品的消费呢?中国人热衷奢侈品消费的原因是什么呢?
显然,财富分化加快是奢侈品消费热情居高不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众所周知,中国的财富分配,正在出现严重分化的格局。其中,20%的富人在集中了80%以上的社会财富以后,奢侈品消费的物质基础也就具备了,消费动能也就形成了。因为,从表面看,20%不是一个多高的比例,但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财富所能涵盖的人群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由此形成的消费力量就会相当强劲。更重要的,在这批富人中,不乏暴富和依靠不规范行为致富的。凡是这类人,财富的珍惜观都是很弱的。自然,奢侈品消费就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了。
也正是因为社会财富的分配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财富的分配格局也已经严重扭曲。因此,畸形消费在中国也就变得十分普遍、十分严重。有钱人大量购买奢侈品,自然没有什么可说的。一些并不具备消费条件的人群也加入到奢侈品的消费行列,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了。要知道,在国外,不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居民,是不大可能购买奢侈品的。而在中国,却大有人在。其原因,就是攀比。攀比的结果,畸形消费也就出现了。
当然,在奢侈品消费中,腐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虽然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以后,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用奢侈品进行行贿的问题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并没有完全杜绝。很多商人仍然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对公权力输送奢侈品,只是输送的形式更隐蔽、更灰色了。
有人说,国人缺乏投资渠道,也是奢侈品消费增多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这种分析应当说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当前中国实际的。确实如此,穷人都在省钱攒钱买房子,而富人则房子多得成了负担。特别是在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房价面临下跌以及物业税、遗产与赠予税等可能开征的情况下,许多富人也开始考虑抛售房产。关键是,抛售房产获得的资金向何处去,向何处投。已成为许多富人的一道难题。于是,收藏奢侈品也就成了许多富人确保财富增值的一种投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面对国际知名奢侈品不断被中国人所消费,中国人的财富通过奢侈品不断流向外国企业的手中,中国的国内品牌培育工作却严重滞后,也是一个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以包和化妆品等最为普遍的消费品为例,中国能够与国际知名奢侈品相比的品牌,几乎没有。即便有少数品牌,也很难得到国人的接受和认可。自然,消费者就会将目光盯在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上了。
尤其应当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内的知名品牌,虽然没有被国人当作消费品来消费,其价格也是普通消费品的水平。但是,被国际奢侈品集团并购以后,就很快成为高档奢侈品了,其价格也比原来高出很多。那么,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就不能培育出自己的奢侈品呢?为什么同一个的产品,被国际奢侈品集团并购以后就立即变成了奢侈品呢?难道不就是因为品牌的地位和影响不够吗?
从世界500强企业的情况来看,中国企业无论在数量和排名上,每年都在进步、都在增加、都在前移。但是,在世界知名品牌的目录里,却鲜有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名字。也许,这就是大与强的区别,也是企业实力的真实写照。
据悉,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正在通过收购的方式,兼并国外奢侈品企业。我们说,这不失为一种市场手段,也不失一种经营行为。但是,就像汽车行业一样,引进和收购的项目不少,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却没有,或很不起眼。毕竟,奢侈品不同于汽车,没有那么高的科技含量。要培育几个有国际影响的奢侈品品牌,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看企业愿意下多大的功夫,付出多大的代价。有没有品牌意识,有没有长远目光。如果只想投资以后就产生巨大的效益,只想满足眼前利益,奢侈品品牌是培育不出来的。
既然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奢侈品,或者有奢侈品,却没有相应的品牌做支撑,国人自然只能将目光锁定到国外奢侈品上了。一年上千亿美元的奢侈品消费,如果能够有一半属于中国人自己研制和开发的奢侈品,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将是多大。要知道,奢侈品的效益是其他消费品不能比的。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和改进,对完善中国的消费品市场体系和结构,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所以,中国企业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一下如何培育自己的奢侈品品牌,如何让中国的奢侈品也去赚赚外国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