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服装企业求解研发
生意社3月14日讯 当一些企业考虑如何加大研发,做好主业时,另一些企业则偏离主业,靠房地产、资金运作等“副业”获利。
经济大省浙江近几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虽然持续上升,但离3.5%的小康目标值尚有不小距离,企业竞争力仍然不足。
浙江省科技厅有关处室负责人最近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浙江省R&D(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超8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9%,其中工业企业研发支出约占总支出的82%,均位于全国各省区市前列。
一份浙江省统计局最新分析报告也显示,2012年浙江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位居全国第六,省区第三。而之前,浙江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研发经费处于较低水平。
“近几年浙江研发经费投入大,但企业还不足够具有竞争力。”长三角区域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陈建军认为,目前浙江很多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政府、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支出,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只能“维持生存”
一份浙江省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2012年浙江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虽然比上年提高了0.18个百分点,达到2.08%,但与北京5.95%、上海3.37%、天津2.8%、江苏2.38%、广东2.17%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市的差距还是不小,离3.5%的小康目标值差距也较大。
对此,浙江省统计局有关处室负责人认为,这与浙江211科研院校比较少、企业规模、产业结构均有关系。目前,浙江绝大部分为中小民营企业,且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他们更多重视技术的应用,单个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研发投入低,企业难以购买更先进设备、加大对研发和人力培训的投资,难以实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的目标,创新能力难以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且足够的推动力。201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15.1万元/人,只有江苏的62%。
企业已成为浙江研发经费支出的主体,2012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研发经费总支出比重的82%。
上述评价报告认为,从企业科技投入来看,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企业才可能维持生存,达到5%才有竞争力。诸多企业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反映,传统企业研发投入基本能达到2%,高新科技企业、装备制造业投入比例相对较高。
近十多年来浙江研发经费支出也在大幅度增长,今年目标是960亿元。
一份来自浙江省科技厅的材料显示,2000年,浙江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2006年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1.39%。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十年增长近8倍,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十年增长13.8倍,区域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投入、企业技术创新均进入全国前列。
粗放型发展难以为继
尽管浙江研发经费投入不少,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也位居全国前列,然而作为一个资源小省,浙江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真正转变。
这种难以为继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直接造成浙江空气、水、土壤等方面污染仍较严重。
浙江省环境质量指数离全面小康目标值相差较远,特别是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令人担忧。2012年,浙江省控监测断面地表水水质达到三类以上的比例为64.3%,比2010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也还未能达到90%以上,仅为86.4%。
为此,去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陈建军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浙江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面,体制机制创新比较多,是好事情,但同时也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挤出效应。研发投入是一个长周期过程,但是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企业就会去找短期“盈利点”,很难靠技术创新发展下去。
“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是浙江经济发展大势所趋。”陈建军认为,浙江从官方到企业,还应加大对科技资源的利用和重视程度,像“重商”一样重视研发投入、科技创新。
对此,浙江跳跳鱼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恩考深有感触。他说,前些年一些广东企业想着如何加大研发投入,一心一意把主业做好;而一些浙江企业则不同,在大面积扩大厂房同时,忽视了对主业的研发投入,反而利用土地增值“副业”获利。
浙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然而产学研整体推进力度还不足。潘恩考称,一家服装公司高薪聘请设计师创新了款式,然而面料、印染等还是受制于其他企业,致使出厂的服装品质还是没有明显提升。于是,一些企业就会侧重营销投入,而非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