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企业谈知识产权在企业中的地位
生意社3月17日讯 又是一年3·15,随着销售渠道的拓宽,越来越多的模仿、假冒产品在市场上肆意流通,这些来路不明的产品不仅侵害消费者的权益,更影响原创产品的品牌形象,不少企业为保护自身权益选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然而,维权环境的不成熟、仿冒产品的盛行增加了维护知识产权的难度。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对申请知识产权持怎样的态度?知识产权保护又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帮助?本期我们邀请几家企业谈谈他们眼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利保障
受邀企业:北京东方纪元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项目:PCF过滤纤维专利
申请时机选择:实验成功后
所持态度:帮助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短缺状况的日益严重和国家对节水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水及废水的资源化处理回收成为缓解矛盾的重要途径。膜分离技术是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方面有效又常用的技术手段。东方纪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纤维过滤器就是膜分离技术中重要的一环。这种过滤器叫PCF纤维过滤器,是由4层聚丙烯纤维丝构成,用来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
东方纪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沙忠奎表示,在化工行业同类的纤维过滤器屈指可数,目前在工艺和处理废水的效果方面,公司生产的过滤器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公司已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为突出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主要还是为了申请高新技术企业。
专利的申请帮助企业于2011年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以后公司还会在过滤器领域继续开发更多的产品,仍然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的不断完善,受保护企业的产品优越性也会日益显现。
为产品面市提供法律支持
受邀企业:上海兴诺康纶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项目:商标专利、广告注册、域名等
申请时机选择:产品推出前
所持态度:坚决维权知识产权保护很重要
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呼吸健康的防护也变得愈加重要。近年来,PM2.5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热门字眼,PM2.5口罩更是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资料显示,上海兴诺康纶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绿盾PM2.5口罩,自2012年9月上市后,当年即销售150万只,而到2013年年底,出货量攀升至650万只,两年累计销售量超800万只,前不久绿盾第1000万只PM2.5口罩举行下线仪式。口罩的热卖,引来众多商家入市,大量山寨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有些品牌从外观设计、产品介绍上模仿甚至抄袭,还有一些产品根本不具有防护功能,却明目张胆地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对于市场上充斥的山寨品牌,绿盾口罩负责人赵丹青表示,正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公司在商标专利、广告注册、域名方面均申请了专利,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公司十分重视,一般情况下会在专利申请成功之后才对外公布新品。未来公司开发的新品,依然会在专利申请成功后推向市场。
赵丹青强调:“在维权方面,我没有那么多精力来亲力亲为,这要交给专门的代理公司来处理。绿盾口罩上市近两年,虽然销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同时空气质量却并未改善,形势反而越加严峻。对防护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会加大投入继续保持产品的技术领先。目前,我们已经通过美国MICORBAC实验室的H7N9抗菌测试,4小时内能杀死超过99%以上的病毒。”赵丹青表示,今后公司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更多的财力,未来将开发更多新产品。
提高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受邀企业:浙江卡隆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申请项目:商标专利
申请时机选择:产品面市后
所持态度:目前无大用今后可能会有帮助
卡隆公司对欧洲、美国出口服装已有10多年时间,从2010年开始,公司总经理郭晓阳做起了自己的品牌,将眼光瞄准国内市场。据郭晓阳介绍,以前做贴牌生产,没有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只要质量达到客户要求就有生意,但现在自己做品牌考虑的就多了,每一季推出什么款式的服装、消费者喜爱哪款、卖不出去的服装如何销库存等问题都要考虑,压力比以前做贴牌时大很多,但是10多年的贴牌加工让他明白品牌的重要性。
目前,公司的服装已经进驻到二三线城市的百货商场,有了一定的客户群。现在,公司考虑申请商标专利。郭晓阳表示,目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之所以想申请是基于以前做外贸时吃的亏,很多出口企业都有过同样的教训,明明是客户要求生产的东西,到海关却被莫名其妙地扣下,理由是侵权;又或者明明是自己设计研发的产品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结果被冠以“被侵权”的“名号”,不能出关,且还要赔偿巨额的侵权费用。
随着企业自有品牌被消费者慢慢熟知,申请商标专利对品牌长远发展的优势将日益显现。
享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
受邀企业:淄博奈琦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项目:海藻纤维混纺阻燃服装面料及生产方法专利
申请时机选择:中试成功后
所持态度:虽然需要花费一定资金但这是无形资产
淄博奈琦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海洋生物质新材料——海藻纤维,天然生物质新材料——玉米纤维、天然竹炭,应用研发产业化的公司。2006年公司成立,董事长姜明就打算走一条绿色纺织产业之路,公司先后开发竹纤维成衣、玉米纤维服装、玉米纤维混纺等多个品种的产品。2010年,公司与青岛大学联合开发海藻纤维产业化,并于2011年签订海藻纤维应用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协议,合作成立青岛大学——奈琦尔纺织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海藻纤维混纺阻燃服装面料及生产方法”试验成功并申请专利。目前专利已经到受理阶段,公司总工程师鞠海虹表示,公司对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很重视,作为研发型企业,申请专利很有必要,一方面专利是公司的无形资产,在其他企业投资入股时是必要凭证,另一方面能得到当地政府的不少政策优惠。
鞠海虹表示,申请专利确实是比较费钱,因为专利的申请可以是在有产品后,也可以是有想法时,如果企业在实验阶段申请,在没有产生效益前就要承担申请的相关费用,并且还要在受理之后缴纳年费。但如果一旦发现有侵权行为,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对此不少企业就会选择私下和解或者视而不见。
就企业自身而言,鞠海虹认为还是利大于弊。目前,海藻纤维项目已完成验收。海藻纤维具有的天然自阻燃性、吸湿透气和防辐射等特性,将会在医用敷料、海军急救包、阻燃作战服等产品方面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企业会越发获益。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遵循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同时,按照国情确定相应的知识产权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实现了从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
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无论是知识产权制度本身还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在出现侵权行为时,不少企业疲于“拉锯战”,选择放弃或私下和解,致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企业融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政府扶植的筹码。
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实施与控制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以至于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完备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是我国亟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