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棉价高企致小棉企纷纷关门 面料领域的变革

——大型棉企被迫转型混纺 化纤业面临洗牌


http://www.texnet.com.cn  2014-03-18 08:36:02  来源:证券日报 收藏

  编者按: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然而,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增长却一直乏善可陈。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纱产量的增长只有1%,布的增长为-2%,服装只有1.25%的增长,接近于零增长,为历年来增幅最低。种种迹象表明,在棉价高企的背景下,国内纺织服装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竞争力越来越低。随着今年国家对棉花政策的调整,棉纺企业能否感到“暖意”?

  大型棉企被迫转型混纺

  专家指出,2014年纺织经济内在规律和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整个行业处于新旧增长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差异化产品和新兴产品更受客户青睐,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将给纺织面料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自从国内棉价经历“过山车”之后,国内的棉花价格便一直居高不下,而高棉价给国内纺织业带来的是高成本和低利润,在这种大背景下,众多纺织企业被迫转型,寻找生存之道。

  “国内棉花价格过高增加棉企成本,使得棉企不得不转型,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一位在上海市世博展览馆参展的棉企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外销部经理刘洪国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以前棉企生产的棉布密度不高,因此利润少,现在企业提高了棉布的密度,获得的利润也要高很多。

  另据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由于高棉价提高了生产成本,有许多有实力的棉纺织企业开始生产有化纤成分的混纺产品。

  记者在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发现,此次参展的化纤企业要远远多于棉企。“与棉花的高成本相比,化纤的成本低很多,所以化纤产品更受欢迎。”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纺织业进入低增长时代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纺织工业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趋势。数据显示,2013年整个纺织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800亿元,增长超过11%,实现利润3605亿元,增长17%。

  “看数据纺织业形势还是一片大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在中纺圆桌论坛上表示,纺织业已进入低增长发展阶段。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纱、布、化纤、服装等纺织业主要产品产量在去年一季度同比增幅还在10%以上,但到年中降到8%左右,到下半年以后除产业用纺织品增长超12%以外,其它主要产品产量全部降到8%以下。

  “按棉纺协会、服装协会的测算,2013年纱的产量同比仅实现了超过1%的增长,服装只有1.25%的增长,接近于零增长,是历年以来增长幅度最低的。”高勇说。

  高勇认为,原材料对于纺织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比如,棉花国家收购政策导致的国内外棉价差,使得去年纺织业只用了830万吨棉花,同比减少200万吨,与最高峰时期的1800万吨相比,少了将近1000万吨。”

  纵观2013年的纺织业,棉花内外价差问题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进口棉花配额和棉花收储已经成为纺织企业的重点关注对象。

  由于2013年全年纺织行业国内外棉价差保持在4000元/吨至6000元/吨左右,这就给一些没有进口棉花配额或是配额小的棉纺织企业增加了负担与压力。

  “由于棉花价格高使得企业的产品价格高于东南亚等地区的产品价格,导致企业无单可接。”一位棉企销售部门人士向记者介绍,由于国内外棉花差价过高,目前的棉企日子很不好过,接不到国外的订单。

  面对无单可接的境况,一些小棉企不得不选择关门,而一些有实力的棉企则联合起来转型化纤类产品。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由于棉花价格过高,一些有能力的棉企开始生产混纺产品,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转型,毕竟生产化纤产品也需要技术支持。

  至于棉企的转型能否奏效,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化纤产品即使再改良也无法替代棉产品。“棉花产品的吸湿性要比化纤产品强十几倍,这是目前的化纤产品无法达到的指标。”

  化纤业面临洗牌

  与棉企面临的棉花价格过高不同的是,化纤企业面临的是由于传统化纤产品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供需失衡。化纤企业首先感受到的是利润空间被压缩。企业直言利润“比刀锋还薄”。

  “目前传统化纤产品竞争太激烈。”一位参展的化纤企业人士给记者指了指周围的参展企业说道:“看看这一排参展的化纤企业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该人士介绍,为了抢订单,企业不得不进行价格战,产品价格一压再压,甚至有时候要亏本卖出去。

  在业内人士看来,PTA与PET产业链的产能压力问题在整个纺织工业中具有典型性。

  据了解,涤纶纤维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石化产品中的PTA、MEG和PET,约占产品成本的85%。数据显示,2012年及2013年我国PTA行业进入新一轮产能扩张高峰期,产能急速增长。2013年PTA产能全年仍维持在3300万吨左右。2013年,我国聚酯产量达到3100万吨左右。

  有报道称,以PTA为例,国内各大PTA生产商在2014年会进一步增加产量。盛虹集团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150万吨/年PTA装置、恒力石化在大连市的220万吨/年3号PTA装置等都将陆续开工。

  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欧阳新周认为,长期来看,全球聚酯行业各环节预测供应量均将超过预测需求量。我国PET产能在2011年就已经超过PET的表观消费量,产能开始出现过剩,未来PET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突出,涤纶纤维行业的议价能力将有所下降。据欧阳新周分析,PTA行业需要两年至三年的时间方可消化如此多的新增产能。

  为了解决化纤及化纤织造产业中存在的产能阶段性过剩与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带队从北京市出发,实地走访浙江萧山、江苏盛泽等地区的企业。

  调研发现,一些聚酯企业因效益不佳,同时也为了在PTA合约谈判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已经降低了开工负荷或者公布检修计划。

  PTA生产企业中,也有龙头企业采取延迟发货等手段试图在与客户的周旋中夺回主动权,同时采取压低价格等手段来应对竞争。而在织造行业,市场的残酷也在上演着。织造名镇江苏盛泽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作坊式的生产企业可能熬不过今年冬天。

  有竞争自然就有淘汰,有业内人士认为,行情低谷可以淘汰落后产能和经营不善的企业。在加剧竞争的同时,有利于企业追求技术进步。

  行业转型各有千秋

  不论是棉企还是化纤企业在面临困境的同时也意味着机遇的到来。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张燕生在中纺圆桌论坛上分析,2014年纺织经济内在规律和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整个行业正处于新旧增长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

  张燕生认为,过去低成本驱动、简单模仿、大规模生产、高碳的模式结束了,纺织业需要转向高成本、高增值、创新驱动、高品质、小批量、定制、电商以及利用无线互联网的机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增长模式。

  据华润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外销部经理刘洪国介绍,由于国内棉价高于国外棉价,国内棉企生产的中低档棉布面对国外棉布时没有价格优势,因此,订单往往被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抢走。公司目前推出的产品走高端路线,生产的棉布是高密度高质量产品,这种产品的市场前景较好。

  除了棉企在寻求转型之路外,面临产能过剩的化纤企业也在悄然转变。

  据记者了解,2014年的化纤业研究主题主要是再生纤维、生物基纤维和特种功能性纤维。很多化纤企业为了寻求出路走上了不同的研究道路,这直接导致同质化化纤产品逐渐分流为有着不同功能的差异化产品。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信息中心主任李东宁向记者介绍,此次化纤场馆展览中,人流最多的展台就是展览仿棉纤维(逸棉)、再生纤维、生物基纤维和特种功能性纤维等企业。

  仿棉纤维顾名思义就是仿造棉花的纤维。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服务部经理阮云峰认为,逸棉产品未来将会部分替代棉花产品。

  据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立勇向记者介绍,逸棉是由多家企业组成的联盟开发的产品。“逸棉有些方面超过了棉花,有些方面超过了聚酯纤维,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据记者了解,逸棉虽然在吸湿方面不如棉花产品,但其在价格上却有很大的优势。“逸棉的价格要比国外的进口棉便宜6000元/吨,现在的进口棉约为19000元/吨,逸棉则为13000元/吨。”阮云峰说。

  事实上,在国内棉价丧失价格优势后,化纤的低成本优势就显现出来。除了走高附加值概念的逸棉之外,再生纤维也是一个低成本大户。

  据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公司的原材料是从世界各地收购来的废旧聚酯瓶,成本非常低廉。“这段时间到公司来咨询的人很多,由于原材料收购成本低,我们的产品价格低于同类产品,有价格优势。”

  除了研发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化纤产品之外,生物基纤维也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据了解,我国化纤原料超过90%来自于石油,为改变这种现状,中国化纤协会早在2010年就提出中国生物基纤维及生化原料的概念。

  “当前,摆脱对石化资源的依赖,优先发展低碳、低耗、低污染的生化原料、生物基纤维及其纺织品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选择。”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会长杨兆华表示。

  生物基纤维使用的原料是可再生植物,采用生物发酵的方法替代传统的石化加工过程,是高性能与环保科技的一种结合。据凯赛生物产业公司销售人员介绍,生物基纤维主要原料来源于植物,像玉米等都可以成为生产生物基纤维的原材料。

  有业内人士指出,生物基纤维的发展将给纺织面料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盛虹集团同样相中了生物基纤维,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差异化产品和新兴产品更受客户青睐。“公司从去年就打出创新理念,80%以上的产品是差异化产品。”

  对于经常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盛虹集团来说,环保也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可回收绿色纤维材料未来的前景较好。”上述公司人士表示,公司会寻找相关企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同时,也希望能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贺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面料  化纤  转型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要闻
进入要闻>>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