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数据显示:大宗商品电子盘野蛮生长
生意社3月24日讯 日前,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国内部分贵金属交易公司“操纵现货白银交易”、“实为对赌平台”、让客户“只亏不赚”等一系列恶劣行径。电子盘交易骗局因此备受社会关注。
经济导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对电子盘市场进行过多次整顿,但国内与贵金属相关的电子交易市场超过200家,其中超过半数是近3年新近成立的,交易品种既有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也有以铟、锗为代表的稀有金属,交易规模从几十亿元到几万亿元不等,但交易的实际交割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央视的曝光看似触目惊心,实际只是冰山一角。
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导报特约评论员刘心田20日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视的曝光恰逢其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亟须拨乱反正,应从以投机交易为盈利模式转变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存模式。疯狂电子盘
尽管遭到曝光,但一些贵金属电子盘的代理商仍在疯狂揽客。
“就在央视曝光后的3天时间里,接到了6个电话,全是大宗商品电子盘邀请我开户的。”21日,济南市民马从对导报记者说。按照他的说法,这些电子盘除了白银、黄金外,还有其他一些化工产品。
按照马从提供的方式,导报记者联系上了一名叫唐微微的推广人。她告诉导报记者,他们主要操作钯金、铂金、石油飞天银,但主推石油飞天银,杠杆倍率从5倍到20倍不等。
唐微微一再表明他们的资金很安全。“客户资金都是由第三方银行存管,为您提供资金的最安全保障,出入金时间也遵照银行规定,随意修改出金条件?这可不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权利。”从表面上看,由国有银行进行托管,看似资金很安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导报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曾在一家电子盘代理商处任推广员的徐燕。她告诉导报记者,客户投资的资金是打到公司的银行账户上,没有像股票一样的第三方存管业务。
导报记者从银行了解到,银行只能保证客户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对转出的资金无法监管。
刘心田认为,贵金属表面上属于大宗商品,但其交易和之前火爆一时的文化品电子交易有许多近似之处,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深水区”问题欠关注
生意社与大宗商品研究中心出品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有据可查的电子交易市场不足200家,到2010年已经超过300家,2011年接近500家,2012年超过900家,2013年更是超出千家。
正是这种快速发展,滋生了盲目和紊乱。上述《报告》显示,近些年关于交易市场的投诉与日剧增——虚假宣传、欺诈交易、恶意炒作、卷款潜逃等层出不穷;“蒜你狠”“姜你军”等价格失控事件背后都有交易市场的身影;不少投资者以炒股票、炒期货的心态被市场或代理引导至炒商品,往往是在高回报的诱惑下血本无归;更有肆无忌惮的电子盘与实体产业零挂钩,空手套白狼地推出“准期货”“类期货”模式……部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不规范,不仅伤害了自身行业,还对期货行业、金融安全、实体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刘心田认为,此次央视曝光显示出,此前的整顿更多集中在打击标准合约、中远期交易等焦点问题上,对于交易品种、电子交易对实体产业的服务价值、代理商等“深水区”问题关注不够。
在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资深观察人士罗烜看来,现有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已发生质变,一批诸如渤海商品交易所等大型交易机构有望借机做大做强,民间交易机构的价格发现功能或逐步丧失。
- 纺织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2015.11.27) (11-27 16:54)
- 纺织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2015.11.26) (11-26 16:59)
- 纺织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2015.11.25) (11-26 07:59)
- 纺织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2015.11.24) (11-25 08:00)
- 纺织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2015.11.23) (11-24 07:55)
- 纺织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2015.11.20) (11-21 08:47)
- 纺织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2015.11.19) (11-20 08:22)
- 纺织大宗商品价格涨跌榜(2015.11.18) (11-19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