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16000元/吨将是抛储底价
棉花主力1405合约从去年11月新棉上市时的最低价18310元/吨,一路上涨至今年2月上旬的最高价20245元/吨,涨幅10.5%。在棉花供应极为宽松的丰收季节,价格如此大涨令人匪夷所思。而从2月中旬开始,棉花1405合约期价又从20245元/吨的最高价跌跌不休至18500元/吨附近,基本回到去年11月的起点。造成棉花冰火两重天行情的主因是棉花收储政策的变化。实际上近三年来,棉花期价之所以长期在18300—22000元/吨小幅波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政策性导向而非市场导向。
收储模式下的价格补贴
始于2011年9月的棉花收储政策在今年走到了尽头,这无疑是市场经济的一次胜利。不可否认,临时收储政策在保护棉农利益,稳定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政策性收储的实惠并没有完全落到棉农身上。因为除了高额的仓储费用和品级损耗外,有很大一块补贴间接流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美国每年向中国出口棉花占中国当年进口棉花总量的30%左右。由于国内实行了3:1的进口配额发放比例,即棉纺企业要购买3吨国内棉花,才能获得1吨的进口棉花配额。这实际上限制了从国外(包括美国)进口的棉花数量,导致美国棉农降价也好,提价也罢(当然不能提价太多,否则中国买家就不要配额了),中国买家也只有那么多的配额可买。因此美国棉农没有降价促销的意愿,使得原本理应降价的美国棉花价格因受到中国收储政策的影响,而保持与中国虚高棉价4000—5000元/吨的基本固定差价,间接享受着中国的棉花收储补贴。
今年我国将在最大的产棉区新疆实施直补政策,这意味着国储棉收购政策即将完成历史使命,国内棉价的政策溢价不再存在。预计明年这一政策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直补政策将促进棉花价格由政策导向走向市场调节,一方面,减少中间环节直接保障了棉农利益;另一方面,促进棉花价格市场化,国内棉价将逐步和国际棉价接轨,解决内外棉价差过大的问题,成本合理回归,助力纺织出口企业竞争力回升。棉花期货市场也将重新受到套保者和投机者的青睐。
调整储备棉销售有关政策
3月24日,中国棉花协会发布消息,为了保证纺织企业用棉需求,有关部门决定自4月1日起调整储备棉投放政策,标准级竞卖底价将由18000元/吨调整为17250元/吨,具体方案近日公布。显然,调整储备棉销售有关政策目的是为了加速去库存化。与国际市场棉价相比,一直以来国内18000元/吨的抛储价格实属天价,下游纺织企业无法接受。这对国内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了实质性的伤害,因为国外棉花纺织企业的原料成本也就在13000—16000元/吨。抛储棉基准价4月1日降至17250元/吨后,如果再以一定的比例搭售进口配额,则抛储棉实际成本仅在16500元/吨附近。此次下调储备棉投放基准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棉企业竞拍积极性。
不过,考虑到棉花库存庞大,国内棉市去库存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棉价将一直受到压制,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据了解,从4月1日起,棉纺企业要购买4吨国内棉花才能获得1吨的进口配额。因此,预测16000元/吨是国家力保的抛储底价,棉花期价重归市场导向已经为期不远了。(作者单位:华联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