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印染的污染顽疾亟待解决
VOCs是空气中普遍存在且组成复杂的一类有机污染物的统称,主要包括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物质,通常情况下这些挥发性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后会直接形成大气污染源。此外,VOCs还可以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颗粒物二次有机气溶胶,成为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
那么纺织品加工过程中,废气主要来自哪些环节?龚龑称,涤纶分散染料的热熔染色工艺中,高温导致一些小分子的染料升华为废气排放出来。棉织物的免烫、阻燃整理都要经过烘焙环节,由于添加了一些化学助剂,烘焙时会出现甲醛等醛类气体和氨气释放的现象。
2013年《纺织印染业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被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中。但如何从技术层面来保障标准落实却是关键。
对此,龚龑呼吁,纺织印染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出台后,加快纺织废气处理和监测技术研发,迫在眉睫。
新技术成本高昂
目前,纺织印染的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对消费者来说可谓“隐形杀手”。纺织企业也试图采用“无水印染”的环保技术,但这种技术所需的成本对印染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从科学发展角度来说,这种新技术投入确实减少了用水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
国际环保纺织认证机构Oeko-Tex100中国区代表张天梅介绍说,一方面印染的化学物质会通过废水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排放在外的有害物质长期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这些化学品的危险性在于它们不容易在环境中自然降解,而且还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蓄积,对与其接触的有机体可以造成长期的健康威胁。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即使含量极少,也能干扰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内分泌系统,而其他一些甚至具有致癌性或生殖毒性。
另一方面,有些有害化学物质会残留在服装上,比如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洗涤过程中会大量释放出来,随后被排入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并转化成毒性更强、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NP(壬基酚),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受到有害物质的毒性污染。
不过,从2000年开始,发达国家开始从纺织生产的环节去探索更加健康、环保的解决办法。
张天梅指出,比如空气染色技术可以使纺织品不用水就能完成染色过程。与传统印染工艺相比,空气染色技术减少了95%的用水量和86%的能源浪费,减少了84%的温室效应。染色过程用空气代替水帮助染料渗入纤维。将织物加热,然后以气体形式直接注入染料。整个过程不使用水,能量使用低于传统的染色方法。但是目前这种技术,应用成本较高,而且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并不是所有的面料都适合该技术,因此得不到大量的普及。
此外,每年,美国再造棉协会都会回收数以万吨的旧衣服,把它们制成再造棉。设计师把这些再造棉转化成设计感十足的环保袋。当袋子完成它的使命成为废弃物时,它也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污染,因为28天后袋子会自然降解。从有到无再到有,新的处理技术使废旧服装经历着一个又一个自然的循环过程。
张天梅认为,当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用自然材料和非污染材料染色,不使用漂白剂的面料和手工织成面料。用回收合成材料制成的面料,消除或减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比如设计师们利用环保材料如麻、再生面料和竹子等材料创造出了生态时尚。
而这之中,最成功的就是彩棉原料的运用。不需印染的彩棉,是当前生态时尚的有效应用手段。
从源头加强政策引导与结构调整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走生态文明的道路。环保问题已经从企业层面上升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层面。
环境保护除了简单的末端治理和处理,更要注重从源头解决问题。例如采取清洁生产工艺,用清洁的原料和能源,效率更高的设备,生产出清洁的产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要放过小的细节,例如杜绝浪费助剂、燃料、能源等,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从一点一滴做起,把环保落到实处。
对此,在该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邹东涛从生态经济理论、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方面指出,2014年国家产业政策以“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国家将出台关于重点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将优先进行沿海、沿边和内陆地区产业布局,推动城市高污染企业搬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将坚定不移地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对新增的违规产能企业将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环保监管等手段,快速淘汰,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停产整顿。
“生态时尚不仅仅是时尚圈的焦点,更是一个社会性话题。当前中国纺织产业的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需要从产业源头加强政策引导与结构调整。通过节能、环保的生态经济,从而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邹东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