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的前世今生
生意社4月15日讯 “出口转内销”,这个词对于过去和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有着复杂的含义。对一般消费者来说,过去它代表着质高价低的商品,现在这个含义却正逐渐变得模糊;对外贸人来说,它又曾经与“退税”、“复进口”等一系列敏感暧昧的字眼相关;而当下,则与严峻环境下的外贸企业营销转型有关。在新闻与“旧闻”之间,我们试图定位“出口转内销”的清晰含义。
今生:
探秘外贸大集
2014年4月的一天,崔小姐正在暗自庆幸。因为之前她并未料到她的家纺用品能在外贸大集上卖得这么好。
够热的大集
“原来觉得每天能卖2000~3000元就可以了,可这些天实际的销售额每天都在5000~6000元。”崔小姐与国际商报记者说话的时候,仍不断有顾客在选购她摊位上的商品,包括毛巾、浴巾、床上用品等。“卖得最好的应该是各种家用毛巾,质量不错,价格也不高,因此最受欢迎。”崔小姐一边说一边擦汗,周围有些热。
崔小姐的摊位在北京农展馆北广场上一间临时搭建的大棚里,这里正在举办的是“2014外贸商品大集”,这一天北京的最高气温达到了28摄氏度。
记者在大棚外面的树荫下找到了整场大集的组织方负责人蔡先生,他把记者让进了组委会办公室——也是临时搭建的一座帐篷里,然后介绍起“外贸大集”的情况来。
本次外贸大集从3月29日开始,直到4月23日结束,每天营业时间为8:30~17:00。大集共有两个大厅,一个是服装厅,一个是食品厅,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
“我们作为会展公司,每年与外贸相关的这种‘大集’一般会搞两次左右。由于这种大集比较符合大众口味,包括了吃穿用等方面的多种商品,选择来大集‘淘宝’的市民络绎不绝。大集自开展以来,每天客流量在2000~3000人次,清明小长假期间,人流更多一些。”蔡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在大集的出口处遇到了现年59岁的消费者齐大妈,她手里提着三件刚“淘”到的衣服,很热情地告诉记者:“三件褂子才100多块钱,确实挺便宜的。”当记者问起商品的质量是否如她所愿时,她很实在地说:“我倒不太懂质量到底怎么样,不过这么便宜就是随便穿穿,主要是花色我挺喜欢的。”齐大妈说到这里向记者展示了刚刚买到的几件颜色艳丽的新装,“‘外贸’大集嘛,我倒觉得质量应该能过关。”
外贸商品究竟有多少?
“质量肯定没问题,我们是代理大牌企业的产品,都是出口尾单。”卖家纺用品的崔小姐向记者展示她所售卖的商品品牌“孚日家纺”,这是山东高密一家大型出口企业。
农展馆外贸大集的服装厅里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有两三个顾客,这还是非休息日的一个下午,展销的商品除了服装以外还有鞋帽、箱包等,和广交会三期的商品差不多。
摊主刘小姐主要卖的是男女鞋,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她告诉记者,她来自上海的一家纯外贸公司,“我们带来的商品绝对都是外贸尾单,有部分商品还是今年的新款”。
“所谓外贸尾单,就是出口企业生产的出口订单中多出来的部分,会通过我们这样的代理商在国内销售。我们带到大集上卖的商品都是质量没有问题的尾单,质量有问题的一般就在早市或者农贸市场处理掉了。像孚日家纺这样的外贸企业质量是没问题的,所以在大集上,‘便宜没好货’的道理还真不一定说得通。”摊主崔小姐告诉记者。
记者在大集外看到了正在树荫下等候老伴儿的周大爷,现年64岁的他可能不太同意崔小姐的看法:“现在的所谓‘外贸货’都变味儿了,我对这大集没什么兴趣,就是陪老伴儿来逛逛,刚才看了一圈,觉得质量啊、样式啊,都不是特别理想。”
周大爷指着我们面前刚走出大集的消费者手里提的商品说:“你看,大多数人买的都是食品,都是在食品厅那边展销的国内各地特产,我看真买外贸货的人并不多。”
大集里的外贸商品究竟有多少呢?据大集负责人蔡先生介绍,本次大集参展企业共有200家,其中有100家左右销售的是外贸商品,而卖食品只是为了增加商品的多样性,和外贸没什么关系。
谈起“出口转内销”,周大爷向记者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一次去深圳出差时的购物经历:“1987年第一次去深圳,逛外贸服装,那质量可真的不错,价格不能说有多便宜,但还是可以接受的。”
前世:
转内销与复进口
对于中国而言,计划经济时代“出口转内销”这个词有时候用来形容质量比较好的国产商品。在当时,中国往往把质量比较好的产品用于出口,质量不太好的产品则留给国内消费。
“出口转内销”的货物往往质量比较好,而且由于货物已经生产,且外贸产品一般不在企业库存之列,有时会低价抛售兑现。可以说,“出口转内销”的商品有时候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
还有一个与“出口转内销”相关的专业术语,叫做“国货复进口”。
在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上曾经有这样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口”。到2006年末,这个数字的年度累计额达到733.6亿美元,超过了当年中国全年从美国的进口额。也就是说,2006年中国是自己的第六大进口来源地。这部分中国国货只是在文件上“打算”出口,实际上并没有。1980年,中国国货复进口2400万美元,大部分来自海外退货。
按照中国海关的解释,国货复进口,就是指重新进口已经出口的中国产品。其中有因质量问题和经济纠纷而被退货的产品,有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布局考量,但更多的则是与加工贸易联系在一起的。
1981年中国的外贸税收政策调整后,内外贸税收截然不同,产品内销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外贸企业出口材料、零部件、初级形态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可以直接获得出口退税,企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时,又可以享受减免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很多出口商品可以享受出口退税,因此,就中国的国情而言,出口转内销对中国产生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使国家税收遭受损失。以一个电子企业为例,电子元件出口可以享受13%~17%不等的出口退税,等于价格成本降低了13%~17%。
中国向中国出口,中国从中国进口,外贸行业俗称“香港一日游”。在1981年~2007年的26年间,这一业务增长了30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