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收储取消 棉农何去何从
棉田面积大收缩
眼下正是棉花育苗时节,记者走访荆州、天门、仙桃等棉花主产区。
连续三年实行的棉花收储政策上月底已结束,失去收储政策的保护,广大棉农将直面市场风险,这让他们对种植前景充满担忧。
“去年种了60亩棉花,今年只搞20亩算了,其他的田改种玉米和黄豆。”26日,面对持续低迷的棉市,仙桃市胡场镇四号村农民刘军平有些泄气,“去年就比前年少收了7万元,现在国家不收储了,还是种点粮食油料保险。”
“棉花过去就不挣钱,以后将更不挣钱。”汉川市沉湖镇种棉大户夏象松索性把棉田全部改种玉米。
国家取消临时收储价后,市场棉价为17000多元/吨左右,合计每斤籽棉3.5-3.6元,这样,每亩种植棉花,相比种植玉米和小麦的收益,要减少600元。
棉田大幅收缩。以荆州市为例,今年棉花意向种植面积100万亩,比去年实种面积减少41万亩,减幅达29.1%,其中埠河镇、弥市镇等地区减幅甚至高达50%。
事实上,全省棉花生产自2008年起就逐年滑坡,由814.5万亩下降到2013年623.4万亩,近5年减少191.1万亩。
据省农业厅对17个市州种植意向调查,预计今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540万亩,减少80万亩以上。
收益一年不如一年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棉花品种差,造成国产棉在与进口棉竞争中处于劣势。
“成本一年比一年高,效益一年比一年低。”刘军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一亩棉花,亩投入1175元,比上年增加88元;亩产籽棉246.4公斤,比上年减少42公斤;籽棉售价由8.2元/公斤下降到7.6元/公斤,亩均效益698元,比上年减少173元,比种植中稻亩收益低189元。
“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四号村党支部书记汪文进说,去年村里有几户棉花因旱产量低,请人采摘每天工钱150多元,摘回的棉花还抵不上工钱,结果都弃收了。
棉花从播种到收获长达200天左右,生育期长,灾害多,监利县鲁桥村周书萍告诉记者,去年高温天气长达40多天,每亩只收400多斤籽棉,比前年少了100斤。
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郭子平分析,目前,国家棉花库存已达1100万吨,占全球库存60%,今年国家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市场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种棉收益难以预料。
棉农何去何从
根据国家发改委1月24日发布的资料显示,去年12月,进口棉15209元/吨,而国产棉19000元/吨,比进口棉每吨贵了4000元。即便国产棉价较进口高,棉农也因成本高没有获得较大收益。国产棉降低成本需要靠提高机械化程度等手段来解决。
随着新政策启幕,2014年将是中国棉花的转折和转型之年。卓创棉花行业分析师孙立武认为,“已经形成秋储习惯的棉花市场,在缺少了直接收储政策扶持之后,会出现相对比较明显的一个震荡,今年9月份籽棉销售价格,我预计会低5%到10%,接下来,国内棉价会逐渐向国际棉价靠拢。”
棉农何去何从?3月上旬,省农业厅下发《棉花产区种植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按照“调减、稳定、改种、提质”的思路,进行棉花种植结构调整,促进棉花产业转型升级。
在高级农艺师、棉花专家余宏章看来,植棉收益还有很大空间可挖。“提高单产有潜力,现在每亩平均在400-500斤,植棉技术好的地方有700多斤,提高100斤,每亩就能多收400元。另外,还可以在棉田里套种蔬菜、玉米等经济作物,增加效益。”他告诉记者,汉川市新河开发区一棉农在棉田里套种甜玉米,每亩多增收了1000元。“稳定植棉面积仍需国家政策支持,如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继续良种补贴和高产创建等。”
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肖长惜建议,从长远来看,国内、国外的棉价差距将逐渐缩小,所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是棉农和棉花产业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