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变直补 国内棉市迎巨变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发布消息,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19800元/吨。至此,实施3年的棉花收储政策画上句号,这也同时揭开各方博弈的新序幕:直补政策正式登上舞台,市场之手将把国内棉花市场引向何方?
目标价落地
直补实施细则待明
今年1月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在新疆开展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工作,即由国家设立棉花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而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则按差价补贴棉农。而据财政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19800元/吨。
“这个目标价基本在市场的预期内,能够保证新疆种植户在剔除成本后有一定的收益。但农产品从来没有执行过目标价格,所以大家都在等地方实施细则。”卓创资讯分析师孙立武对《金证券》记者称。这个细则是按照农户种植面积还是按照产量补贴,长绒棉和细绒棉分别怎么执行?随着土地流转加速,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普遍,目标差价是补给承包者还是经营者?这些问题都有待解答。
政策手退隐
“保底价”不保险(放心保)
一旦新疆直补实施细则真正落地,安徽一家棉花加工企业总经理向记者直言,“无法想象国内棉花价格会跌到哪。”
2011年度开始,中国开始实行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这项政策的要点,一是春播前提前公布收储价格和预案,二是由限量收储改为敞开收储。此举虽然对稳定棉花价格、保护棉农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临时收储影响,市场失去自由配置资源功能。据孙立武提供给《金证券》的数据,由于2013/2014季新棉设定的收储价远高于全球及国内棉花市场价,当季国内92%的新棉均流向了国库。这也导致市场上找不到棉花,中间商几乎无利可图,纺织企业日子难过,行业掀起“倒闭潮”。
可以预见,没有临时收储政策托市,而市场需求低迷,新疆以外地区的价格将面临严重冲击。《金证券》记者了解到,在日前的一次机构交流会上,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分析,按照通行规则,对特定产品的补贴不超过该产品相关年度生产总值的8.5%。因此,2014年中国政府针对棉花最大直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按照2014年度新疆棉产量430万吨计算,平均到每吨皮棉约3000元/吨,也就是说国家补贴棉价的最低下限是16800元/吨(即19800-3023)。因此,可以认为16800元/吨下方为政策面力保的低风险区。
不过,前述棉花加工企业总经理显得不以为然,“市场、政策是不是按照这个节奏走,谁也说不准。”唯一的安慰剂是,在9月新棉上市之前,无论新疆还是内地2013年度新棉现货都所剩无几,无法形成价格市场,这期间市场供应将主要由国家储备棉抛售来提供。鉴于国储棉标准级棉底价17250元/吨,最近几个月棉花现货市场价格将围绕这个价格上下波动,幅度不会太大。
孙立武亦透露,近段时间国家相关部门、棉业协会密集开会,讨论的焦点就是棉价回归市场属性,一旦市场价跌破了16800元/吨,政府是否要托市以及如何托市?
生死存亡刻
巨量国储棉悬顶
据了解,在政策不明、终端订单不足的情况下,下游棉纺企业显得谨小慎微,现阶段购买储备棉的积极性并不高。
实际上,巨量的国储棉库存,就像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悬在中国棉花产业链的头顶。汪前进判断,截至本年度末(至今年的8月31日),国内储备棉库存总量仍将维持在1100万吨以上。从下年度开始,当年产棉花将全部进入市场流通。未来几年,我国棉花产量将维持在650万吨左右,而消费量也将继续徘徊在700-750万吨水平,再加上每年要保持一定量的棉花进口,国储棉将面临巨大的去库存压力。“可能这一去库存过程将持续数年时间,只有把国家储备棉花消耗掉,才能实现内外棉融合。”其称。
悲观情绪弥漫之下,国内棉花市场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纳入直补试点短时无望的情况下,孙立武认为,新年度九成除新疆以外的棉花种植区,产量会下降两成。新疆棉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六成多,变得越来越高。
那位棉花加工企业总经理则对《金证券》记者表示,“现在加工企业已经到了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公司设有销售部门,但以前有了棉花就上交,基本没有棉花销售的稳定渠道,现在都要重新开始。”至于以往被国内扭曲棉价折磨的棉纺企业,他透露,“接触的几家并不是说就喜笑颜开,以后都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它们也有个适应的过程。”
采访中业内人士倒是认为,国内棉花的巨变将有利于上市公司这些细分领域的龙头。比如色织布大王鲁泰A(000726)加工高端产品、服务高端客户,拥有一定的定价权。但受市场容量制约,公司也在拓展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