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时装周“秀”出第四大产业集群
生意社5月7日讯 2001年起设立的青岛时装周,经历了起落之后,今年又火起来。时装周上,时装秀持续了整整三个晚上,8家在此秀时装的企业却没掏一分钱。原来,青岛农商银行出资100万元独家对其进行了赞助。
青岛时装周的市场效应,源于围绕时装周这个平台所形成的市场力量,更源于市场力量对青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2001年设立青岛时装周时,并没有清晰定位,本意是围绕纺织产业来做,形式主要是模仿外地经验。到2008年,时装周只剩几场秀,没有了服装展示、发布和参展布局,几乎成了‘鸡肋’。”青岛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告诉记者,2009年以后,青岛围绕新一轮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抱着重振青岛纺织服装产业的目标,对时装周进行重新定位,“我们认定必须要和产业结合,围绕青岛服装纺织产业的再次崛起重新定位,所以我们提出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立足推动本土品牌的成长,立足推出本土设计师的作品。从那时起,时装周便成为汇聚市场力量的一个平台。”
正因为定位于发挥市场的作用,青岛时装周小心翼翼地行使行政权力:只做整合资源、营造环境、引领导向等市场一时难以作为的事情,一旦市场能够接棒,就立刻交给市场。将时装企业、电视台、赞助商以及酒店、化妆公司等组成一个闭环的市场链;将时装企业、采购商、银行组成银企对接、订单对接链;将时装企业、参观购物的市民、媒体、时装发布厅组成品牌影响的传播链;将本土时装设计师、全国乃至世界级优秀设计团队、观众组成时装设计交流链……这些链条虽是政府牵头,但并非来自行政力量的硬凑,而是各方都看中的市场机会,是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
市场力量逐渐在青岛营造出浓郁的注重设计、品牌的氛围,引导众多的企业走上重设计、创品牌之路。
青岛红妮集团过去是一家专注于内衣产品的小型服装企业,销售收入不足千万,通过连续12年参加青岛时装周,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企业。目前,公司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
2001年举办第一届时装周时,青岛没有一家女装品牌,截至目前,女装品牌达50多个。以此为契机,青岛服装产业也逐渐走上注重设计、品牌引领的转型升级之路。目前,青岛市服装产业集群年总产值达到1800多亿元,成为继作为第一大产业的机械装备、第二大产业的食品和第三大产业的石化之后的青岛市第四大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