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之城的失落与重生(1)
——在纺织大世界做生意如同捡钱
【语录】
从浙江柯桥“中国轻纺城”进货,到郑州卖,再辐射到周边省份,当时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天数钱都很累。蹬三轮帮人送货的小工,几年就变成了年收入几百万元的老板。
说起郑州纺织大世界,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人几乎都知道。就是这个大名鼎鼎的“世界”,4月底已拆迁完毕,只留下金色的“郑州纺织大世界”的招牌,在晴好的天气,会闪烁出斑驳的光。不少附近的居民和一些老商户看到,都忍不住叹息一声说,从此以后,郑州纺织大世界的光荣与梦想不再了。
【诞生】国棉厂工人卖布聚成了友爱路市场
今年春暖花开之始,居住在郑州纺织大世界附近的刘满囤老人每天都是一把椅子一个茶壶,坐在树下,望着纺织大世界一天天变。在这里,他已经居住了40多年。棉纺大世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兴盛到衰落,他都看在眼里。
刘满囤介绍,纺织大世界的前身是友爱路棉纺市场。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郑州进行了大规模的纺织工业建设。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成国棉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6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及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纺织器材厂等企业,于是,有了4所纺织院校,10万纺织产业大军。
那是一段想起来就开心的日子,工资很高,工作时间又不长,于是,一些精明的国棉厂工人,下班时随便带点棉布,就在路边卖开了。“铺块布,搭个简易棚,站在马路边吆喝几声,生意就做成了。”刘满囤回忆道,因为市区内也没有棉纺市场,人们来这里批发点布,回去做几身衣服、窗帘、被子……很方便,又便宜,还是正经的棉布料儿,来购买的人渐渐多了,就形成了友爱路棉纺市场。“只有几百米长的友爱路,一下聚集了近千家商户”。
原郑州纺织大世界总经理李辉说,1991年,郑州市提出“退路进场、还路于民”,决定取缔包括友爱路棉纺市场在内的马路市场,而郑州市中原乡牛寨村表示愿意接受友爱路棉纺市场迁入。
【红火】从广东买布往东北卖每天数钱都很累
1995年4月22日,牛寨村村委会投资6500多万元,郑州纺织大世界宣告开业。
几次考察后,李辉把目光瞄向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进口布匹集散地广东普宁的白沙镇和浙江绍兴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成立了柯桥托运部。“商户直接从柯桥进货,到郑州销售,再辐射到周边中部及西部等省份”。
“做生意就像捡钱一样,”刘满囤介绍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在纺织大世界做生意,当时生意好得不得了,每天数钱都很累。”
“商户最多时达2000多户。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的布料都在这里汇集,又从这里辐射到甘肃、辽宁、吉林、安徽、山东、山西、湖北等省份,年交易额15亿多元。”李辉介绍,“很长一段时间内,郑州60%以上的服装产业都在纺织大世界提货,这个量多大啊。”
【鼎盛】送货工几年变成年入数百万元的老板
回忆起纺织大世界鼎盛时期,刘满囤说,商户、家属、打工人员聚集,纺织大世界周围牛寨、西十里铺村的房子都被商户租用了。“我家把居住的4间房拆了,改造成门面房租了出去,房租年年涨,还是很抢手”。
“1995年到2000年前后,纺织大世界一铺难求。”郑州纺织大世界个体私营协会会长马永全说,不少商户都赚了大钱。
吴建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先是在市场里蹬三轮帮人送货,后来换成了面包车给人送货。到了2008年,他直接给梦舒雅供货,雇了20多个人,年收入几百万元。
1995年时,郑州市工商联服装业商会会长金全福还是一个服装批发商。1999年建厂后,基本所有的面料都能在郑州纺织大世界采购完成。现在很多给娅丽达、梦舒雅等厂家供货的商户,资产都有上千万元,都是在郑州纺织大世界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资产上亿的也不在少数。
【失落】服装企业不景气市场设施也老化了
但这几年,郑州纺织大世界遇到了发展瓶颈。“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成本很低,而买面料回去自己加工,成本很高,还费时费力,所以,零买面料的人几乎没有了。”一王姓商户表示,另外,这两年服装加工业不景气,对原材料的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减,于是,郑州纺织大世界的生意开始萧条起来。
“许多商户反映纺织大世界设施老化,但苦于场地所限及规划导向,市场无法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在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向清看来,首先是硬件问题。其次是竞争加剧,不断出现的新市场分流了部分客户。
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分析说,随着纺织大世界的搬迁,郑州纺织市场将从原来的一家演变为南郊的锦荣国际轻纺城、西郊的元通纺织城和锦艺国际轻纺城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