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纺织服装业“机器换人”取得效果
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对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渐成为海盐企业的共识和积极实践,而“机器换人”如同为企业生产效率安上了一台“加速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视为战略性发展目标。
没有扰人的噪声,没有明显的油污,没有纷飞的毛絮,1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120台机器正在“忙碌”,每条生产线上8台机器,全部由一名工人来管理,偌大的车间内只有机器在“闷声工作”,工人成了管理机器的“操盘手”……这是出现在海盐维博雅针织制衣有限公司里的一幕情景。
纺织服装业一直都是海盐的传统行业,为了应对“用工荒”的困境,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主动投入资金、更新设备,投入到“机器换人”的潮流中。海盐维博雅针织制衣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生产厂长叶建军介绍说,公司投资1500多万元,淘汰旧工艺,购进大量全自动电脑横机,解放了工人的双手,目前的效益越来越明显。
在现场看到,“机器人”占据“半边天”后,生产车间以前需要两三百人,现在只要30个人就够了。叶建军说:“以前我们招进一批工人,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培训,出现新的服装样式后,又要花时间去学习,现在我们只要把程序代码输入机器的电脑操控系统,机器就能24小时自己工作,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任全琴是一名老职工,老家在四川的她曾经因为工作繁重而想过离开,但是自从公司3年前引进新设备后,她就再也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以前都是手工的,一天下来,手臂酸得抬不起来,现在好了,我们从管织衣到管机器,也‘升级’了一把!”任全琴笑着告诉,因为公司效益好,她一个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元,对于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她表示很满意。
除了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外,因为“机器换人”,企业的生产效益也得到提高。“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倒逼我们走‘机器换人’这条转型升级之路,因为工人的工资每年都在呈10%的速度增长,一台机器顶过去8个师傅!‘机器换人’一开始的投入虽然大,但这是一次性投资,回报也大。”叶建军算了一笔账。
这是海盐县“机器换人”先行一步企业的一个缩影。据悉,去年开始,海盐启动“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进一步推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装备水平和企业劳动生产率,不仅每季度召开镇(街道)投资工作会议,每个月上报“机器换人”项目的投资情况,形成项目库,并且对有需求的企业积极上门指导,加快企业推进“机器换人”。
同时,海盐县在原有技改补助的基础上,修订了奖励政策,加大了“机器换人”项目的奖励力度,增强企业“机器换人”的热情。对推进“机器换人”成效明显的企业,海盐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其进行奖励。另外,还在信贷、人才与技术合作方面给予帮扶。
“以科技提升企业生产力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海盐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海盐县将继续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步伐,倒逼产业结构由低端走向高端,由劳动密集型走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激发科技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潜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