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格局下棉花供给变化与影响
根据《中国棉花网》报道显示,近三年的大量收储,导致国内市场上流通的非国储棉花逐年减少,企业用棉的大头只能是竞拍国储,而进口方面又有配额制度限制。而新政策的出台给长期倒挂的或内外棉价以希望。浙江华瑞资讯资讯的棉花分析师郦振华在2014进口纱论坛上就政策兑棉花供给的影响做了分析。
该报告认为,中国原有的政策体系首先使得国内棉价在高位持稳,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外价差。其次,收储与抛储的不均衡以及进口的失控造成国储库存高企。最后是造成近几年国内供棉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动,进口棉占比明显增加,市场国产棉占比非常少。
对国际棉花供给格局及价格来说,中国棉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国储棉花的增加使全球棉花期末库存急剧增长。2、虽然中国进口对国际市场有所利好,但下游需求偏弱以及中国的国储库存对国际棉价形成压制。3、各国棉花在中国进口市场中占比格局变动,印度、澳大利亚和巴西对中国的棉花出口增加最为明显,美棉占中国棉花进口的比重急剧下滑。4、高棉价导致的需求转移使得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棉花进口增长。
对于新政策的转变及影响。报告认为,新政策的变动包括:抛储价格的调整、在新疆实施目标价格直补试点和控制进口。4月以来,抛储价格下调和进口棉配额的下方导致企业用棉成本大幅降低。在这些影响下,9月棉价下跌的可能性较大,但在下跌之后可能出现分歧。主要的分歧包括,在价格过度下跌时国家是否会有动作、棉农的种植成本、后几个月的抛储成交以及国内外价差的变化。虽然根据目标价格和收抛储价格分析,国家最终能够提供的直补总额大约是140亿元,但WTO框架下的“黄箱政策”的表述是,只要WTO成员国针对某以农产品(000061,股吧)的支持总量不超过该产品的生产总值(或农业总产量)的5%(发展中国家为10%),就无需削减其国内支持。
报告最后认为,虽然直补政策实施后国家引导政策的手段不同可能会带来市场价格的分歧,但整体新年度棉价下探回升的概率较大,不过回升的幅度可能有限。中国国内价格的下跌以及兑进口棉的控制对国际市场都是利空,但周期性的活跃还是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