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柞蚕的家纺商路
满目青山,树树柞叶,青枝绿叶间点缀着肥硕的金色柞蚕。一顶草帽,一把剪刀,一只箩筐,满是金蚕的蚕坡上,“蚕倌”们正在用剪刀修剪柞枝,把柞蚕放进箩筐,挪到枝叶鲜嫩的柞树上。南召柞蚕生产历史悠久,始于汉,兴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全县从事柞蚕养殖的人数达20万人,可谓“妇孺皆缫丝,家家闻机声”。日前,本报记者随河南省家纺协会会长徐博,以及来自全省40多家重点家纺企业的负责人、品牌经销商、市场负责人等近50名代表一行,驱车来到位于豫西南的“中国柞蚕之乡”——南召。
优质柞蚕吸引合作
在南召县蚕业局副局长张德森的带领下,车子开进了东庄蚕业试验场基地。大家爬上长满柞树的山坡,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柞树约一米多高,在柞树上,大家看到有黄色的、蓝色的、金黄色的柞蚕躲在树叶下,有的在吃柞叶,有的在避暑,有的在蠕动,又肥又壮的柞蚕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晶亮剔透。
大家一边围着柞树转着看,一边听背着扩音箱的张德森介绍。他说,柞蚕产业是南召县的传统产业,南召一化性柞蚕放养于山坡柞树上,靠吃柞叶为生,“柞蚕”由此而得名。柞树生长在地广人稀的山区或半山区,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条件洁净无污染。“蚕农在每年清明节前后,将蚕种放养到这里,经过45天的生长期,柞蚕就该变成蚕茧了。蚕茧在树下边挂着,样子有些像花生,但形状比花生粗大。”
张德森解释说,南召柞蚕一年只放养一次,收获一茬,因此叫一化性柞蚕。而东北柞蚕一年放养两次,收获两茬,就叫二化性柞蚕。所以,南召柞蚕相比于东北柞蚕品质要好,解舒率和出丝率也要高,生丝光泽好,拉力强,易染色,手工柞绸挺韧强牢,轻薄柔软,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纤维皇后”的美誉。
随后,大家参观了主要生产蚕丝绵、蚕丝被芯、蚕丝被及高档被面、被罩等产品的全国最大的一化性柞蚕产业化龙头企业——南召东方蚕丝绸开发公司,以及生产真丝地毯、挂毯的宇翔工艺品公司、天蚕生物科技公司。通过到山坡看柞蚕,参观企业生产现场,代表们对南召柞蚕及蚕丝的生产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极大合作兴趣。
特色产业商机无限
据介绍,南召县实有柞坡1000平方千米,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8.3%,宜蚕面积800余平方千米,现已开发利用700平方千米,一化性柞蚕年放养量和产茧量均占全省总量的70%左右。1989年南召被确定为全国一化性优质柞蚕茧出口创汇基地县,2000年南召被中国特产经济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2003年“南召一化性柞蚕茧、丝(绵)、绸”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手工丝毯等17种柞蚕系列产品获商标注册,2005年南召被认证为全国首家“有机柞蚕生产基地县”,2007年南召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东桑西移”柞蚕基地县,2009年至今一直是国家蚕桑技术体系南阳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县。
目前,在全县有14个乡镇,262个行政村,78%的农户从事柞蚕养殖、柞叶类采摘,以及茧丝毯系列产品深加工。柞蚕生产专业村达14个,蚕业协会3个,蚕业专业合作社15个,全县从事养蚕人员5万多人,加上柞叶、槲叶采收、绢丝、茧丝绵、丝壁毯、蚕蛹食品等深加工产业,全年从业人员高达15万人以上。南召在缫丝、织绸、绢纺、织毯、丝绵被加工和蚕蛹食品加工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系列化的生产规模。“南召柞蚕民族特色突出,发展潜力无限。丝绸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南召柞蚕史,就没有河南蚕业史,要了解丝绸之路,就要从南召柞蚕史翻起。”徐博如是说。
群策群力助推发展
在南召举行的“助推南召柞蚕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南召县委书记鄢国宾表示,希望社会各界朋友来南召合作、合资、兴业,共同开发柞蚕资源,共享蚕丝文化发展成果。
会上,河南省工信厅副厅长唐远游指出,加强柞蚕产业研究,分析市场,明确发展方向;完善产业链,探讨运营模式、经营模式、营销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概念要清,明确产品定位,科学规划;政府引导,全方位支持,市场机制运作;加入金融保险,运用网络、电商营销,加大宣传力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河南省纤维检验局局长王晓伟表示,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发挥纤检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质量标准,打击掺假造假,维护质量安全,为产业集聚区和企业服务,以服务助推南召柞蚕产业的繁荣发展。
河南家纺协会会长徐博说,南召柞蚕丝是河南最有希望的特色家纺面料,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培育企业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并牵手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全力支持南召柞蚕产业的发展。
会上,郑州君友纺织品织造公司总经理顾陆军、郑州韩香家纺总经理王占霞、郑州“老粗布”总经理朱宏升、晚美家纺总经理陈银贵、梦言家纺总经理武清川等企业负责人,均表达与南召柞蚕企业有相关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