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衣“新用”亟需一块制度补丁
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年可提供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超过大庆油田产量的一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测算的数据,曝出惊人的旧衣浪费。一面是巨大的浪费,一面是资源的紧缺。记者调查发现,衣物捐赠日陷尴尬,回收又“无门”,旧衣处理成为节约型社会一道重要考题。
一年“扔掉”半个大庆油田,这种浪费的惊人程度,不亚于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浪费掉的不仅仅是资源,更是文化和传统。
旧衣处置无非两种途径,即捐赠和回收。把旧衣捐赠给真正需要的人,使其使用价值最大化,不仅是节约资源,更是传递爱心,本应是慈善事业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地方的公益组织根本不具有清洗、消毒旧衣的设备,甚至连存放旧衣的场地都没有。更有甚者,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还以处理成本过高为由拒收旧衣物。
旧衣捐赠无门,处理成本高,关键在于相关部门不用心,以及某些慈善组织选择性施善。与接受现金捐赠相比,接受旧衣需要更多处理成本,一些人没有动力,而相关慈善法律法规对此亦没有明确的硬性要求。
旧衣回收在技术上根本不成问题,连垃圾都能回收,何况是衣服?一组组数据表明,尽管旧物回收市场很“诱人”,但政策的滞后和空白让这一前景广阔的行业举步维艰。早在2006年就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对旧衣的回收并没有相应的配套条款,相关产业政策也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体系,纺织企业的回收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鼓励,二手衣物交易市场也无从谈起。
因此,旧衣“新用”应首先从制度和政策上寻找“突破口”。当务之急是要给制度打上一个“补丁”,充分畅通旧衣捐赠渠道的同时,更要促进旧衣回收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资源紧缺时代的浪费是令人无法容忍的,民政等职能部门必须拿出应有的作为,完善相关制度,打通旧衣捐赠之路,为全民节约行动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