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汉川农民聚集从事服装生意 广州有个"小汉川"
“闯出来是个人,闯不出来是个鬼,没有半点退路”,他们咬咬牙,又找亲朋借钱,从头开始。守到年底时,遇到南非、台湾两个大客户,生意出现转机,赚了10万元。
他们从深圳转战广州很偶然。2003年“非典”,深圳市场生意惨淡,他们突然接触到一家广州客户,每次下单至少千件,精明的石伟断定,“广州市场隐藏着巨大商机。”
2004年,他们搬到沥滘时,只有3家做服装,配套不齐全,连简单的打扣子都要跑很远。
“3点半起床上档口,守到下午5点半才收档,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身体上的苦尚能忍受,让蒋运姣懊恼的是,因为不懂行,错失了不少机遇。不断尝试,夫妇俩积累了丰富经验。飞跃发生在2006年10月,因为多个“爆款”(圈内行话,意为超级好卖的样式)吸引外单,一个月就赚了200多万元。很快,他们资产迅速积累到千万,在广州有了房有了车,女儿也送到澳洲留学了。
石伟夫妇说到的杨少华,在杨林沟镇无人不晓,被当地人认为是服装业的“领头雁”。
1997年,20出头的杨少华就在深圳做服装生意。“每天都是冷饭、咸菜,爱人守档口,我在外面跑布料、看样”。因为起步早,他在深圳挖到第一桶金。2008年,他来到商机更多的广州。
人扎堆竞争趋激烈
汉川人在沥滘的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百元富翁不断涌现。老乡带老乡,汉川农民一波波赶往广州。渐渐地,沥滘、后滘成了汉川人的聚集地。
这里,大街小巷满是汉川口音,随处可见汉川餐馆。“去年,有个老乡卖锅盔,就挣了20多万元”,这在老家,不可想象。
晚上12点以后,一天的工作结束,印花的、打钉的、压折的等各种工种的人陆续下班,街上沸腾起来。人们三三两两、吆喝成群,或聊聊一天的生意经,或大声劝酒、吹牛。
老乡带老乡的传统也有弊端。人多了,也不是都能赚到钱。“这些年,人越聚越多,租金越来越贵,竞争越来越大,以前都是10件才起卖,现在生意不好做,一件、两件照样卖。”张婵吐糟。“服装这行还是适合年轻人,体力、精力跟得上,眼光独到。”早期挖到第一桶金的人纷纷转型,石伟夫妇转行做起健康管理,石伟姐姐专注于孕婴店经营,杨少华则携资回武汉开起了连锁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