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发布《2013年度全国进口服装产品质量状况》
http://www.texnet.com.cn 2014-07-07 08:30:10 来源:国家质检总局 收藏
图1:2013年度全国进口不合格服装主要原产国和地区分布 |
图2:2013年度全国进口服装不合格产品类别统计 |
图3:2013年度全国进口服装不合格项目统计
|
2013年度全国进口服装产品质量状况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口服装以其时尚的设计、快速的更新速度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在进口服装大行其道的同时,进口商往往以进口服装质量安全为代价换取市场份额的快速扩张,而国内消费者也被眼花缭乱的服装品牌、款式所吸引,忽略了进口服装本身的质量安全问题。自2011年对部分进口服装实施强制性检验以来,进口服装的不合格率始终较高,2013年全国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继续加强对进口产品的安全、卫生、环保项目的监管,不断完善和创新进口服装检验监管模式,推动贸易便利化,全面提高进口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一、进口服装质量整体情况
2013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进口服装检验共计57793批,同比增长22.08%,货物总计10528.12万件,及113.29吨,货值101021.93万美元。其中抽样检验进口服装22472批,抽检率为38.88%,检出质量安全不合格货物1859批,总计53万件,货值1032万美元。全国进口服装抽样检验不合格率为8.27%,比2012年下降0.39个百分点。中文标签不合格率低于10%,较2012年有大幅下降。
进口服装的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和质量安全检验,不合格情况主要为纤维成分含量、色牢度、pH值和中文标识标签等。对于中文标签和纤维含量不合格的产品,因其不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健康、环保项目,可经整改合格后进口;对于安卫环项目不合格的产品,均作退运或销毁处理。
(一)进口服装原产地不合格情况
从贸易国别和地区来看,我国进口服装来自世界各地。2013年进口服装量排名前三位的贸易国别是中国(出口复进口)、意大利和土耳其,这三个国家的进口量占进口总批次的48.6%。继2012年,中国、意大利仍位列第一、第二。土耳其、孟加拉、葡萄牙取代了2012年的西班牙、韩国、法国分列3-5位。印度、越南仍占6、7位。泰国、突尼斯、罗马尼亚首次进入了前十位。土耳其、孟加拉国、印度、越南等国的进口量较2012年大幅提高,服装质量问题也进一步凸显。
质量安全不合格批次最多的原产地是意大利,占所有不合格批次的16.0%,孟加拉国为14.4%排名第二,印度和土耳其并列第三,为12.2%。摩洛哥、韩国、日本等国并未进入进口服装贸易国前十位,但不合格批次排名却进入了前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应引起重视。
(二)进口服装类别不合格情况
从进口服装类别来看,抽样检验的22472批进口服装产品中,主要包括婴幼儿及儿童服装、衬衫及T恤、睡衣、内衣四种类别,其中不合格(包括质量安全和标识标签)批次最多的是衬衫及T恤产品2282批,占不合格样品的50.89%,其他三类产品不合格率相对较低,其中婴幼儿及儿童服装474批,内衣380批和睡衣123批,分别占总体不合格批次的10.57%、8.47%和2.74%。除以上四类产品外,其他类别进口服装1225批,占总体不合格批次的27.32%。
(三)进口服装品牌不合格情况
2013年经检验的进口服装品牌多达一百多种,其中很多是世界知名品牌。检验结果显示,许多“快时尚”品牌安全项目不合格率较高。近年“快时尚”品牌服装在中国受到追捧,商家为了抢占市场,纷纷制定策略,以“新”和“快”取胜,忽视了产品本身的质量。
(四)进口服装检验项目不合格情况
在质量安全项目检测中,纤维成分不合格占所有不合格项目比例最高,达到了49.96%,其次是色牢度,不合格比例30.72%,pH值不合格比例15.76%,甲醛含量不合格比例5.65%,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和异味不合格比例较低,分别为0.81%和0.11%。安全项目不合格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隐患,其中甲醛超标能引发呼吸道和皮肤炎症等,而受禁偶氮染料与皮肤长期接触后会形成致癌的芳香胺化合物。
2013年,标签标识不合格现象虽引起了企业的重视有所好转,但不合格批次的比例仍接近10%。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全或标注错误。产品标识虽不属于安卫环项目,但其成分含量、执行标准、号型规格、洗涤方法等信息标注错误或者不全,会影响到消费者的穿着使用,也会造成消费者的误解,从而引发索赔纠纷,对服装企业或者品牌造成名誉及经济上的影响和损失,因此,标识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二、进口服装产品安全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一)“快速时尚”品牌进口量不断增大,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足,不合格率居高不下
一是“快速时尚”品牌采用全球统一物流模式和买手制度,缺少严格的质量控制环节和针对中国标准的检测。部分快速时尚品牌从需求调研到设计、生产再到上架销售仅需14天时间,不足以完成安卫环项目检验,且快速时尚品牌大多采用买手模式,产品在生产时并不能确定最终流向,因此难以根据我国的强制性技术规范有针对性地检测。
二是“快速时尚”的战略建立在性价比优势上,单件产品成本低,因此即使被查出不合格后仅对产品实施退运或销毁无法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三是“快速时尚”品牌的目标顾客群对价格因素较为敏感,对安卫环项目关注程度较低,且消费者普遍对服装产品安卫环项目的危害程度认识不足,因此“快速时尚”品牌虽然屡屡被曝不合格仍大行其道。
四是“快速时尚”品牌往往有强大的营销和公关团队,在发生问题后通过媒体公关、退货等方法降低不良影响,维护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二)产自发展中国家的服装不合格率较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加工成本的上升导致传统的服装加工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印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凭借其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生产订单,国内一些纺织企业也在东南亚国家建厂,导致2013年我国进口服装的国别结构发生了变化。土耳其、孟加拉国、印度、越南等国的进口量较2012年有很大的提高,服装质量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其中,进口量前十位的土耳其、孟加拉国、印度、越南等国家的批次不合格率较高,一方面是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生产人员质量责任意识较差,技术水平尚待提高。
(三)意识淡薄、质量控制不严造成部分项目不合格批次有所增加
2013年度,检验检疫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服装的检验监管力度,加强安全、卫生、环保及反欺诈项目检测,同时加强对企业进行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的宣贯工作。大部分进口商了解和掌握了我国对进口服装产品的强制性要求,加强了服装产品质量的控制。强制性安全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18401-2010)正式实施后,直接接触皮肤服装的pH值限量由原来的4.0-7.5放宽到4.0-8.5。2012年pH值不合格检出率出现了大幅下降,占不合格项目的9.30%,但2013年又有回升,占不合格项目的15.76%,部分原因可能是新的限量范围使企业放松了质量控制。不合格的样品中,检测结果偏碱性的居多,东南亚、北非等发展中国家是不合格高发地。
从2013年的抽样检验结果看,纤维含量的批次不合格率占3.88%,占质量安全不合格率的49.96%,成为最多的质量安全不合格项目。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一是面料生产商在纺纱时出现配比误差,出厂时未经严格检验,导致外商提供的基础信息有误;二是在标识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是与其它产品的吊牌混淆,出现吊牌与耐久性标签上成分标注不一致的情况;三是翻译不专业,或过于随便导致的不规范;四是纤维含量的标注不符合GB5296.4的规定。标注了主体大身面料的成分,却未按照GB 5296.4的要求标注其它面积大于15%的部分,如里料、袖子面料等;五是存在贸易中的商业欺诈,以次充好,谎报,虚报现象。使用低性能、低价值的纤维却标为高性能、高价值的纤维,或者故意将高性能、高价值纤维含量标高,提高产品档次,误导消费者和欺骗商客。
国家质检总局将根据进口服装产品的质量状况继续加大检验监管力度,不断完善不合格货物处置制度,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大的进口服装企业实施风险预警,切实保护消费者健康,提升消费者对进口服装质量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