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接班沙尘暴 口罩不是救命稻草
“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自2013年以来,罕见的雾霾天气频繁席卷全国,让类似上述关于雾霾的网络段子成为人们非常无奈的谈资和笑料。
风来又去,雾散还聚,何时方休?雾霾已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健康。
回到“雾霾锁城”的十多年前,每年万物复苏的春天,沙尘暴的话题同样无法让人轻松。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近几年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减弱。
以北京为例,2000年的扬沙、浮尘天气一年达10次以上;在进入2010年以后,北京地区扬沙、浮尘天气减少至个位数,2013、2014年更是连续两年春季无沙尘天气。这完全得益于2000年开始启动的风沙源治理工程。
翻看沙尘暴的十余年治理之路,从盲目到科学、从单一到综合,其中有四个关键词或可为雾霾治理所借鉴。
关键词1:明确根源
就像“打蛇要打七寸”,环境治理的关键就是要找到源头,才有可能遏制住问题的根本。
丰宁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南邻北京,北靠内蒙古,距首都北京180公里。特殊的地理类型和气候特征,使丰宁成为北京北部九大风沙通道和沙区前沿。当地有句民谚:“北京十粒沙,两粒丰宁来。”
丰宁的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关注,并做出了“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
明确了这个首都经济圈沙尘天气的重要源头,政府主导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迅速进入丰宁。与此同时,包括丰田、通用等企业在内的民间力量也纷纷启动植树治沙项目,在沙尘暴源头做了长期的植树治沙部署。
正是因为源头明确,让后期的治理有的放矢,有效的保障了最终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2:科学治理
植树造林是世界公认的治理沙漠化最好的办法。2000年以前丰宁地区也曾坚持种树治沙,但极低的成活率让不少人丧失了信心。
显然,治沙不等同于简单的植树,科学的治理方法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是成活率的问题,显然不能靠一味的盲目“补种”来解决,必须要分析出不同的成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丰宁地区的地形、地势、气候、降水量和土壤条件差异较大,选择不同的树种对成活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比如,在山地的干燥坡面,适宜栽种油松、山杏;在朝北坡面,应该栽种落叶松等;而在谷地,利用白杨构筑双层防护林,在防风林间可以种植药草和牧草;在沙地,最好成格子状种生根力强的豆科和柳树类植物,稳固沙土。
来自丰田汽车绿化事业部的技术员带来了很多先进理念和方法
为了解决油松苗木冬季大量枯死的问题,来自丰田绿化事业部的技术员曾长时间蹲守在林地,发现是野兔啃食幼苗芽叶造成的,通过选择大尺寸苗木,野兔只能“望木兴叹”了。
此外,“栽得活”还必须“保得住”。为了避免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对植树成果的破坏,丰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了一番功夫,尽量多种植果树和草药等经济作物,同时将放牧山羊改为圈养奶牛,帮助当地村民从植树中获益,进而形成植树-治沙-脱贫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3:不懈坚持
环境问题往往有一个共性,破坏容易修补难。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甚至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丰宁地区大规模治沙行动始于2001年,至今已经持续了14年。
然而,在植树治沙工程开始的头两年,由于看不到成效,开始有了不看好甚至放弃的声音。显然犯了“急功近利”的大忌。
环境治理工作不是博取功名利禄,更像是一种修行,只有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考验,才能挑得起使命。
在困境面前,唯有坚持不懈。
可喜的是,绝大多数项目都坚持下来并取得了卓有成效进展。14年来,仅丰田一家企业的植树项目,就已经植树约500万棵,绿化总面积4.6万亩以上(约4200个足球场),树木的成活率高达90%以上。
丰田植树治沙项目至今已经持续14年
如今的丰宁,早已不再黄沙漫天,正逐步成为京津饮用水源地、生态屏障、绿色食品基地和“北京后花园”。
关键词4:全民动员
每当遇见环境问题,听见最多的就是抱怨,人人以受害者自居。殊不知,我们自己才是环境危机的始作俑者。
正如丰宁的沙化,当地农民过度放牧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必须要让当地农民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成为沙化治理体系中关键的一环。
丰田汽车投资建设用于人才培养和环保宣传的绿化交流中心
为此,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民间治沙项目,都开始加大人才培养和环保宣传。2007年,丰宁地区开工建设了“21世纪中国首都圈环境绿化交流中心”,这里不仅是农民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交流基地,也是中小学生们学习环保知识的校外课堂。
唯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这来之不易的植树治沙成果。
有了上述沙尘暴治理的成功经验,再来看“雾霾锁城”之困,我们显然还可以做的更多。
面对雾霾,不能再只靠天帮忙,控制污染是全社会的责任。无论是企业废气、汽车尾气、还是各种燃烧排放,亦或是其他空气污染,都必须纳入长期的治理体系当中。
环境治理是一门有关人口、经济、资源的社会综合学科,需要打出组合拳综合治理。
除了政府、企业要有所作为外,每个公民都要发挥节能减排的种子力量,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只有全民发自内心去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未来才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