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棉花市场后收储时代 坎坷的市场化之路


http://www.texnet.com.cn  2014-07-14 14:34:39  来源:农民日报 收藏
华兴纱管
生意社07月14日讯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14年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4月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1.98万元/吨。这一消息的公布标志着实行了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结束。业内专家说,中国的棉花进入了后收储时代—棉价将逐步回归市场。那么后收储时代的棉花市场怎样?棉农能否得到真正的实惠?用棉企业怎么看?

  试点地区棉农心里基本认可,非试点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滑

  6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会议决定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的基本收益。

  “实施目标价格改革势在必行,它符合市场规律,从长远讲对农民持续增收也是有利的。原因在于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带来了政府储备顺价销售难度加大、产业链上下游价格扭曲等一系列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郑州商品交易所资深专员姬广坡博士说。

  今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选择在新疆试点,新疆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2.16%,现代化水平较高。

  新疆北屯市是世界高纬度植棉高产区,今年植棉面积近10万亩。市农业局局长宋道辉认为1.98万元/吨的直补价格比此前的预期低200元/吨,但部分棉农心里基本认可。“针对国家公布的目标收购价,团场干部和种植户还有轧花厂都在等待国家政策细则出台。”宋道辉说,抛开气候原因不计,这几年棉农种植成本年年在增加,收益却在下降。“目标价格政策的出台有利于稳定新疆棉花生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认为,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这次探索推进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各方都比较欢迎。”

  “实施目标价格政策后,新疆棉花价格会越来越接近市场价格,棉纺企业的收购价格也会与市场接轨,更多棉纺企业采购新疆棉花,棉农收益会有保障。”知名农产品分析师董双伟说,“目标价格补贴对象是试点地区的种植者,总原则是多种多补,少种少补,不种不补,无论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如何变动,都可以确保农民在补偿生产成本基础上获得一定收益,让农民种植棉花不吃亏。”

  据了解,新疆在目标价格补贴基础上,原有的棉花的良种补贴依然执行。而内地部分产棉地区因没有任何扶持政策,今年的棉花种植形势堪忧。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高芳说,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调研时,当地官员和棉农告诉她,由于目标价格不涉及内地,种植棉花风险进一步增大,部分地区的棉农已改种玉米和小麦,每亩收益远高于棉花的收益,老百姓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记者了解到,今年东营市棉花种植面积为204.84万亩,比去年的258.84万亩减少54.01万亩。东营市产棉大县利津县自2011年至今,棉花面积一直下滑,4年累计下滑27.2万亩。

  “内地棉花种植分散,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就算内地也像新疆一样,按照每吨19800元的目标价格享受直补,也会有更多的棉农放弃种棉。”高芳说,今年新棉上市时,内地棉农由于没有直补,利益如何得到保障也是个问题。

  记者了解到,虽然新疆植棉机械化程度较高,但和美国、澳大利亚相比,成本差距仍然空前。

  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的执行总监凯文·拉特纳告诉记者,2014年美国棉花种植面积继续上升。“美国植棉的耕作方式,能够做到每一个籽棉被播种下去以后,可以对种子精确加注养料,可以适时通过GPS系统获得相关的数据,全程精确控制,能够使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董双伟认为,国内棉花依靠传统生产方式推动生产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提高棉花种植的科技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棉花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棉贱伤农、棉贵伤企”的怪圈。

  国储棉数量庞大,后储备时代阵痛期可能会更长

  随着目标价格的确定,棉花价格市场化进程将加快,新的直补政策能否让棉纺织企业受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认为对棉农进行直补,是棉纺织企业呼吁已久的事情。“过去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对用棉企业来说就是噩梦,农民也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很多地区的农民连国家补贴的一半都得不到,一些投机的仓储或流通企业倒成了赢家,也出现了假报收储量等腐败现象。现在探索目标价格改革,最大限度挤出中间环节的利益寻租,更有利于让农民和用棉企业真正得实惠。”

  从过去三年来看,尽管临时收储政策保持了棉价的稳定上涨,全国棉花种植面积却连年缩减。“这说明过去的收储政策并没有真正惠农,没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改为棉农直补,与国际经验一致,也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国内购棉渠道单一的状况也会改变,更有利于用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杨世滨说。

  2011年9月,为应对暴跌的棉价,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建立,在稳定市场的同时,临时收储制度一度将国内棉价托至2.04万元/吨。与此同时,国际棉价却持续下跌,国内外棉价差高达4000元。“用棉企业根本买不起国储棉,远远超出了承受力,只能弃棉用化纤材料,但有时棉花又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势必出现一些停产现象。”杨世滨说,用棉企业比较看好直补政策,但现在国储棉数量庞大,如何处理尚不明确,大家都在等待着更具体的政策出台,不敢贸然买进。

  据了解,三年棉花收储总量超过1600万吨,占三年产量的80%。目前国库中的储备棉仍有约1200万吨。此外,全国每年还要新产棉花约600万吨。“以纺织业目前规模计算,每年最多消化棉花400万吨,三年才能把国库的棉花基本消化完。在这三年里面,储备棉仍以政府定价,因此其以何种价格、何种方案投放市场,仍然未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当年临时性政策的常态化导致国内外价格严重倒挂,市场主体不愿意入市收购,最终国家代替商家,变成唯一买家与卖家,收储压力剧增,影响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1200万吨的国储棉在仓库里,就像老虎等着放出来一样!”王天凯说,如何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采取一整套措施放储是道难题,如果处理不好,后储备时代阵痛期可能会比三年更长。

  在采访中,不少纺织企业认为目标价格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但要确立真正的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还需较长时间,这期间棉花价格可能会非常不稳定。

  配额限制,制约纺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尽管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已经终结,但棉花进口配额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由于我国棉花采购实施进口配额制,纺织企业无法自由利用国际市场平抑成本,高棉价差使中国棉纺业特别是纺纱业丧失了国际竞争力,目前,200万吨的用棉缺口只能依靠进口棉纱来弥补。

  “配额并没能保护棉农利益,没能提高农民积极性,反倒是培育了一批"配额"倒爷,滋生了腐败,是典型的用计划经济手段干预市场。”杨世滨说,配额的存在,反倒是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让搞进出口贸易投机的、倒卖配额的赚了钱。“只有取消配额,中国企业才可能真正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同时中国的棉花质量才能上去参与国际竞争。”

  按照世贸协定,我国每年配额进口89.4万吨棉花,实施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政府加征5%~40%的滑准税。滑准税的目的在于减少进口棉对国内棉花市场的冲击,确保棉农收益。但是,由于制定进口配额时,中国纺织产能只有3000多万锭,而现在有1.3亿锭,造成配额远远小于需求。杨世滨告诉记者,国内企业不愿意用国内棉花,原因除了价格高于国际棉价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过去收储原因,棉花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企业无法使用。

  目前,国际棉花市场供过于求,美棉、印度棉、巴基斯坦棉和东南亚棉的到岸价相对较低,对国产棉冲击日益显现。和美棉、澳棉相比,国产棉最大的劣势是质量较低,“实施棉花直补,可以提高国内棉花的质量,同时,棉价如下跌,将有助于缩减国内外棉价差,增加国内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杨世滨说。

  据了解,国内进口棉市场处在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由于国储棉库存量过于庞大,政府急于消耗库存,并采取了控制配额发放量、提高低质进口棉关税等措施,这让进口棉市场相比以往更加低迷。

  中储棉信息中心张福利认为,棉花后收储时代,政府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放开进口棉市场,否则市场没有时间消化庞大的国储库存。当然,根据入世条约,进口棉配额最终会被取消。

  直补政策已经公布。记者认为,当前目标价格如何检测,价格暴跌时如何托底,以及非试点地区的棉农如何扶持,急需谨慎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应是当务之急。避免过去那种阶段性的政策被迫长期化,应急性的政策被迫机制化,国家成为商家,政策替代了市场,重蹈过去之路是万万不可的。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贺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棉花  市场  收储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