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棉被引发的救灾之争
近日,超强台风“威马逊”横扫琼粤桂三省。红十字总会第一时间响应,但调拨救灾物资中出现的数千条棉被,引发了公众质疑:三伏天的灾区是否需要棉被?
这背后也反映出救援机构的人道主义响应救援的最低标准到底是什么。
红十字总会“夏天发棉被”,在壹基金救援部总监沙磊看来,
这是救灾的一个传统,是按照人道主义最低标准来提供的。
中国红十字总会赈灾救济部副部长杨绪生介绍,国际上的组织都有一套救援的标准,比如在食物方面需要综合营养的配置,成年摄入的量有多少,但一般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
杨绪生称,“这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但在中国落实,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沙磊也持相同的看法。
比如食物,国际最低标准是每人每天一斤大米,提供15升的水,但在国内救灾时,尤其是在西部贫困地区,平时就达不到这些量,所以提供物资就无法做到国际的标准。
杨绪生解释,这些国际最低标准与中国之间的差距,其背后原因一是传统的救援标准几十年来一直尚未修订,二在发生灾情时,只能从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里,调拨非食品的常备物资,如帐篷、棉被、夹克衫和棉衣,第一时间来回应受灾群众的最基本需求,如果细化太多,就做不了。如何提升中国的最低标准?沙磊建议,加强减灾防灾备灾体系的建立,以及提升老百姓的备灾意识。
“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如《救灾法》在救灾标准方面加强规范”,杨绪生补充,政府的救灾资金投入、企业的支持以及公众对救灾专业性的认知等方面也应提升。
《益监督》致读者
6月27日,京华时报与基金会中心网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了国内首个支持公益行业和公众互动的以志愿者参与为核心的“益监督”计划。
该计划发挥媒体优势,依靠专业志愿者、专家学者和公众,开展对公益事件的调查、分析和评价。同时通过志愿者体验公益活动发现问题,普及常识,推动发展公众和公益的良性互动关系。
即日起,公益周刊设益监督板块,希望就公众关注的公益领域的有争议话题,进行调查和监督,在推动公益组织透明和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让公众能对公益有更多的了解。
小伙伴们,加入我们吧!
“环球计划”标准自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众多人道主义组织、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共同制订。
时至今日,“环球计划”已成为人道主义救援的公认标准。
它是一个关于救援质量和问责的自愿行为准则和自我规范工具,因此环球计划没有实行任何遵约机制,也没有签约环球计划,成为环球计划会员或任何资格认证程序。
灾民住所、住地及非粮食物品救助最低标准
每个受影响家庭都应有足够的有遮盖生活空间。个人最初拥有不少于3.5平方米的面积,室内地板到天花板最高点的高度不小于两米。
所有妇女、女孩、男人和男孩至少有两套的全套衣物,大小合适。
所有受灾人群获得一套床上用品,包括毯子、被褥、睡垫或床垫和经杀虫剂处理的蚊帐。
每户家庭或4-5人组成的群体,可获得两口带有手柄和锅盖的家庭型汤锅、一个盆子用作预备或盛食物、一把菜刀和两把勺子。
所有受灾群众都能获得一个盘子、一把勺子或其他餐具、一个杯子。
供水及卫生设施最低标准
每人每天至少获得15升水用于饮用、烹调及个人卫生。
每250人至少有一个供水点,且居住地离最近取水点不应超过500米;排队取水的等待时间不超过30分钟。
水质符合饮用标准,口感正常,供水点100毫升水量中未检测出大肠杆菌;用管道供水时,要经过消毒处理。
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个10-20升的清洁集水容器,一个用来存贮,一个用来取水。每100人至少配有一个洗衣池,为妇女提供私人洗衣和沐浴区。
每个家庭都能获得一个垃圾容器,每周清空两次,每天都应将安置点受灾人群产生的垃圾运出。
食品保障、营养及食品救助最低标准
应保证灾民可以获得满足其营养需要的多样食物资源,包括主食(谷物或薯类)、豆类(或畜产品)以及脂肪类食物。
确保大多数家庭(90%以上)可以获得加碘盐。
主食是玉米或高粱的受灾人群应获得额外的烟碱酸资源(可从豆类、坚果、干鱼等食物中获得),主食为精米的受灾人群应获得额外的硫胺素(维生素B)(从豆类、坚果、鸡蛋也可以获得)。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婴幼儿的早期母乳喂养制定的标准指标为,在6个月内实行纯母乳喂养,并在1-2年内进行混合母乳喂养。
卫生行动最低标准
每1万人拥有一个基本医疗单位,每5万人拥有一个医疗中心;每1万人至少拥有10张供住院病人和供孕妇分娩使用的床。
所有受灾人群对于医疗设施的使用率为每人每年2-4次(新病症),农村和分散人口为每人每年多于一次。
每1万人至少需要22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以及助产士;每1000人至少配备一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
所有医疗机构应定期在报告期结束48小时向主管机构提交卫生信息系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