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失去叫做已经拥有
朋友一起吃饭,谈论起如今消费人群诸多的生活方式正在转变:手握百元大钞的人都改用信用卡;苹果系统打败了诺基亚;手机拍摄让数码相机只能靠准专业机维系;拉卡拉和互联网金融减少了人们去银行的次数;特斯拉让宝马奔驰显得落伍……
同样,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催生一些服饰品牌进行功能革新,比如:带卡包出行的频率明显比钱包多;小得只能装手机和钥匙的手袋变得越来越流行;男士的包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ipad;出门穿正装的次数越来越少……
这些都是时尚圈平静的水面下激发出涌动的暗流,很多奢侈品牌也力求不断扩张其产品线,让奢侈品与大众消费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随着门店的增多和消费人群从小众高端走向多样化,很多人对奢侈品的憧憬和狂热被泼了冷水。今年,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势头出现了“急刹车”,在经历了诸如蒂凡尼和阿玛尼等高端奢侈品牌的“质量门”之后,对于购物体验的不满和售后保养维修方面的不称心也随即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对奢侈品的“高烧”正在消退。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经历了中国时尚品牌的从无到有、品牌认知从小到大的变化,其对消费奢侈品也逐渐从盲目狂到热多了一点冷思考。
如今,在正品店购买奢侈品的人比较少,在这个信息通畅网购发达的时代,海外代购在价格的巨大落差中间畅快地呼吸。据了解,很多人的奢侈品都是通过朋友或者电商海外代购而来,部分消费者也会选择去郊外的奥特莱斯血拼,很多人都通过机场的免税店购买化妆品。与此同时,贝恩咨询的报告显示:2013年,在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中,有67%是在海外消费。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并没有奢侈品在进驻之初所设想的那么忠诚。有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虽然在对品牌的选择上集中在某几个品牌之间,但是选购过程会考虑诸多因素,货比三家。
然而,这个时代所有购物者都会做好一个心理准备:刚刚买到手的新品过了两个月就以7折甚至更低的价格放在货架上。比如最近因为连续第4个季度销售业绩下滑而正在经历转型的轻奢品牌蔻驰,虽然下决心请来了西班牙知名皮具品牌罗意威的前创意总监Stuart Vevers加盟,但其自2000年推出的“唾手可及的奢侈品”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想要在短期内赢回跌下去的品牌“身段”,似乎略显乏力。
不是奢侈品品牌有什么不好,而是太多奢侈品把消费者培养成为了解“奢侈”的人,有一种失去叫做已经拥有。奢侈在这种亲昵的关系中丧失了本来的神秘感,距离产生美的神话一旦破灭,那么奢侈品品牌要面临的就是和本土市场上其他高端定制品牌的竞争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