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转移东南亚地区风险高
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之后,服装产业转移的下一个目的地,但情况真的如设想般美好吗?
东南亚国家,工厂事故和罢工、抗议事件频发,政策风险高,渐失投资信任。
从2008年开始,消费者们逐渐发现在H&M、ZARA、NIKE、沃尔玛购买的衣服鞋子标签上,made in Vietnam、made in Bangladesh的字眼越来越多。在小小的标签背后是,整个东南亚分流了中国30%的加工订单,孟加拉正在成长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服装产地,而低廉的人力成本正是它们竞争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报告,2012年广州工厂工人的平均月薪是352美元,相比之下,越南河内、柬埔寨金边和孟加拉达卡工厂的工人平均月薪分别只有111美元、82美元和78美元。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服装制造业在这里重新看到曙光,投资东南亚成为外商们热议的话题。
在过去5年间,越南的外商投资增长了两倍以上,柬埔寨和孟加拉的外商投资也分别增长85%和43%,达到8.92亿美元和11亿美元。外资的大举进入,服装加工产业的转移,让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依赖服装出口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问题也随之而生。
2012年11月,孟加拉塔兹雷恩制衣厂大火,导致121人葬身火海;次年4月,首都达卡市郊一栋8层楼建筑突然倒塌,致多人被埋,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恶劣的工作环境、横行的黑帮、腐败的政府官员、物价上涨……每一个社会问题都是压死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贫穷的服装业工人无法维持日常生活,不满的情绪正在累积。
2013年9月份,为争取每月104美元的最低工资,孟加拉的服装工人们走上街头进行抗议,抗议活动进行了三天,400间工厂停工。同年底,愤怒的工人们纵火烧毁了一栋十层楼高的大型服装加工厂。而在今年8月初,1600位工人绝食讨薪,要求支付拖欠3个月的工资及开斋节奖金约4130万塔卡。
柬埔寨的情况一样不容乐观。2013年,柬埔寨面料生产协会(GMAC)记录在案的罢工共130起,是过去十年来最频繁的一年。当年年底,30万柬埔寨服装工人举行罢工游行,GMAC号召成员工厂关闭,停止生产三天。最后造成约2亿美元损失以及7000万美元的投资延迟。
在越南,外商面临的问题更甚。社会环境和政体的不稳定;年初爆发的汇率危机;当地工人缺乏专业技能培训,生产率低下;本国原辅料生产仅能满足纺织行业30%的生产需求,绝大部分中高档面料严重依赖进口;今年5月,甚至还发生针对外国投资者的暴力事件,这都让越南的经商环境蒙上一层阴影。
服装厂商逐渐发现,尽管劳动力成本低,但是东南亚国家的可隐形成本和政策风险更高。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种种考验,而这也动摇了不少外商投资东南亚地区的信心,但也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