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季试点新规则 棉花价格形成由市场决定
再过几天,国内棉花市场将正式进入2014~2015年度,而新年度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的实施细则也即将出台。
更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什么机制?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往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新疆考查。他指出,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可以帮助探索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对试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估计和足够准备。
据农业部透露,试点阶段采取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确定目标价格水平。目标价格只保证农民获得基本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民也要承担部分收益下降风险。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微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目的,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
棉价国内外倒挂收储压力大
始于2011年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已于今年正式取消。据记者了解,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以来,3年间国际棉价“跌跌不休”,国内外棉价差呈现不断走高之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运行双轨制。
今年以来,每吨棉花内外价格相差最高达到6500元之多,达到历史高位。
2013~2014年度棉花收储结束后,1100万吨棉花进入国储棉仓库。在国家储备棉巨量库存难以消化的情况下,一条艰难的纽带形成了:国内外棉价倒挂,导致纺织企业成本居高、竞争力降低以及订单流失。
如此一来,基于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相关财政压力和市场压力逐渐浮出水面。
“国内外棉价差居高不下,降低了中国纺织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竞争力,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对中国纺织企业的打击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位纺织行业人士认为,中国实行棉花收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同时保障市场供应,但当收储政策进行到第3个年头的时候已经是举步维艰。
“由于国内棉花价格大幅高于进口成本,市场主体不愿入市收购,国家收储压力急剧增加,上下游价格关系扭曲,市场活力减弱,对整个产业链带来不利影响。”李国祥表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但近两年来,一方面,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大幅走低;另一方面,国内棉花价格在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高位运行,国内价格由以往低于国际市场转为高于进口成本。临时收储政策因此难以继续实施。
棉农也应分担市场风险
参与细则制定的新疆建设兵团发改委副巡视员伍新南认为,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有利于恢复国内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方式由包含在价格中的“暗补”变为直接支付的“明补”,让生产者明明白白得到政府补贴,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补贴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励农业技术进步,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开展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可以帮助探索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在新疆走访了种植农户、棉花收储和纺织企业的汪洋强调,并表示下一步将增加棉花进口和储备棉投放透明度,以稳定市场预期。
“市场活动必然存在风险,棉农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通过市场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也要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李国祥表示,因为国家是按照新疆市场的棉花平均价格来进行补贴的,不是按单个农户的实际出售价格来补贴差价。因此,如果棉农种出的棉花品质优,售价高出平均价,那么棉农的总收益自然就更多,反之就会少一些,在大多数行业,市场风险都是由市场主体全部承担的,但考虑到棉花生产的特殊性,国家实行目标价格政策,与农民共担风险的同时,促进整个棉花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