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洽会促成聚酰亚胺产业化
日前,依托北京化工大学的技术,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20吨聚酰亚胺纤维中试生产线。在先诺新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投资1000多万元的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金黄色的纤维被卷成一筒筒的线,用手摸上去,坚韧而柔软。这种纤维材料,就是公司利用北京化工大学吨级小试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技术在常州进行工程放大的产业化成果。
岂能被外企垄断
“这种纤维的最大优势是耐高温和低温,适用于零下200℃~300℃,且防紫外线照射,性能不变。”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韩恩林介绍,聚酰亚胺材料低端市场主要是制作成除尘袋,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微尘PM2.5,如水泥炉窑粉尘、热电厂焚烧的烟气、垃圾焚烧厂排放的烟气、北方供暖时产生的烟尘、钢铁厂产生的粉尘等。
相对于传统的静电除尘法,低能耗、高效率的袋式除尘法是近几年国际上力推的一种除尘技术。几乎在各种情况下,滤尘效率都可以达到99%以上。如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得当,特别是维护管理适当,则其除尘效率将达到99.9%。在许多情况下,袋式除尘器的排尘浓度可以达到每立方米数十毫克,甚至0.1mg/m3以下。因此,有时可以将袋式除尘器排气送回车间内部循环使用,节省了为补给空气加热或冷却的能耗和费用。
但是,处理高温含尘气体的核心是高温过滤材料,过滤材料最关键的原料是耐高温纤维。由于聚酰亚胺纤维优越的过滤性能和独特的性价比优势,在高性能过滤材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制造除尘袋的新材料在国内还没有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国际上也只有奥地利的一家公司进行大批量生产,垄断全球市场。由于进口产品价格昂贵,供货仅此一家,无论价格还是交货期均受制于人。
盼伙伴拓展市场
“袋式除尘器是一种高效干式除尘器。它是依靠纤维滤料做成的滤袋,更主要的是通过滤袋表面上形成的粉尘层来净化气体的。今年,先诺新材料公司已给中材科技集团提供了1吨材料,用于试制聚酰亚胺纤维过滤袋,6月份,这种新型过滤袋已在一条年产5000吨的水泥炉窑生产线上进行试用。目前,我们的产品研发出来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寻找市场。”韩恩林说,公司前期以研发为主,后期希望找到专业的管理团队,与他们合作共同拓展市场。
据了解,耐高温过滤材料的国内年需求量在6000~8000吨左右。在劳动防护服方面,我国冶金部门每年需隔热、透气、柔软的阻燃工作服5万套,水电、核工业、地矿、石化、油田等部门年需30万套防护用服,年需耐高温阻燃特种防护服用纤维300吨左右。另外,在核能工业、空间环境、高速交通工具、海洋开发、体育器材、新型建材、微电子等领域中,聚酰亚胺纤维都存在广阔应用前景。
孵化背后的故事
早在2007年,北京化工大学就在实验室完成了由单根纤维制备到吨级中试生产线,一直寻找可以产业化的生产基地。“4年前的“5·18展洽会”,北京化工大学通过北化常州研究院签订项目落户常州的协议,去年3月注册成立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公司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20吨聚酰亚胺纤维中试生产线,并试车成功。”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浩谈道。
“7年前,北京化工大学开始探索与地方产学研合作,惟一的校级研究院落户常州科教城。北京化工大学领导最初的想法,只是把常州研究院作为一个窗口,替学校联系业务。有一两间办公室,招一两个业务员,每年挣个10多万元,多下的钱能买辆车就好了。”吴浩回忆说。
来到常州,吴浩花半年时间跑了500多家企业。“那时我就想尽快摸清情况,给学校一个信息,能否在常州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常州企业家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合作研发的项目必须放在常州,便于及时商量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二是帮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跑了近半年,当初设想完全被推翻。“北化与常州的产学研合作,不能浮在表面,必须把窗口变成实实在在的研发与合作基地。”当年年底,吴浩向学校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在常州建一个研究院。
学校的回答很干脆:“支持,但钱要自筹。”近半年的调研与洽谈,有了一些小的合作项目。吴浩把所有从市场上挣到的钱都用在研究院实验室的建设上。几年来,他们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32项,合作额1.02亿元;在项目实施阶段还为企业提供分析检测902样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200余次。总投资1.2亿元、年产百吨的新型低成本聚酰亚胺纤维项目,也正是研究院目前正在孵化的最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