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纺织品当成工艺品去做
目前,纺织行业正处于深层次调整之中,棉花价格波动、刚性成本上升以及环境资源制约使企业运行压力加大,同时,行业两极分化、终端为王的趋势以及金融、虚拟平台对整个产业的挤压,都在蚕食企业微薄的利润空间。面对严峻形势,纺织服装产业到底应该怎么办?我认为,如今的行业背景已不适合中小企业一味扩大生产规模,要在做好产品上下功夫,将纺织品当成工艺品去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企业家所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不再是将搞好企业作为目的,而是将“搞好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来作为目的。生产的目的是什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静静地享受增长的财富所带来的满足感,而是应该为提高生活品质去生产让人们快乐的产品来作为追求,这样一来企业势必会调整甚至是调低期望值。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如果现在还尚未搞大,或者说难以搞大,我劝你还是不要搞大了。
每个企业之所以存在,都有它的理由;之所以发展及拥有机会,也有它的理由。内在能量的释放能不能持续,关键要看它的内部管理系统,尤其是人才系统能不能可持续。有些企业可能现在很小,但是拥有巨大的能量,有整合的能力,可以迅速扩张,当然可以继续做大。但有些企业是无论如何也扩大不了的,那就眼睛向内,将纺织品当成工艺品去做。只要有做工艺品的心思,没有一个纺织品是做不好的,没有一个纺织品是卖不出好价格的。在产业链中,做主角去整合平衡是一种定位;做好配角,成为整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定位;哪怕做个螺丝钉,也可以做到非你不可,所以做好配角也是一种定位。
我跑同行企业比较多,在这个背景下,还有很多同行在大规模地进行机器换人,我是持保留意见的。因为这要看企业的状况,如果这家企业以规模制造、高效制造来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可以这样去做。我很反对这种大规模、高强度投资的,或者以机器来替代人的管理,这种都不符合做工艺品的思维。一般来讲工艺品都是用旧机器来做,越旧越好,因为越旧,人家越难模仿,越难以做到。如果能用先进生产力来解决,这种产品是最容易被模仿的,技术也是最容易被别人所攻破的。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千万不要在硬件上投入很多钱,而是一定要在软件上发力,加强对人才的投入、环境的营造,加强氛围的建立,让创新的源动力去支撑企业的营销。
市场是可以不断细分的。20年前我创办华孚时,色纺纱还只是一个产品,当时最强盛的是日本和韩国,也没有一家完全生产色纺纱的企业,大多数是10万锭以内规模,有3万锭做色纺,还有6、7万锭做坯纱,或者再加一点筒子染纱。这在当时是前沿型的发展模式,在发达国家比较多。在此我用华孚作为案例,只想说明其实纱线行业是可以细分的,维度很多,比如以材料区分,还可以按工艺、技术等区分,可以有N个维度,做成几十万个产品体系,这几十万个体系也都是可以进行细分和再细分的,将企业毕生的功力和实力聚焦到这个点上去,企业一定会发光发热。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出路是缩小规模,而不是扩大。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相对自由的路,也能达到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兼顾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