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调查:棉花收购陷尴尬 棉农不愿卖棉企不愿收
又到棉花收购季,今年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退出,外加棉花补贴政策的空缺,造成了当下棉农惜售,棉企不敢收购的尴尬局面。
眼看又到了棉花收购的旺季,若在往年于风军早就忙活开了,但如今这位夏津亨利棉业的负责人却清闲不少。这并非个例,截至目前,我市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均未开秤收棉。
自今年起,国家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除在新疆试点目标价格补贴外,包括我市在内的其他植棉地区有无相关补贴至今尚不明确。棉农采了棉花不敢卖,棉加工企业一时也难以把握棉价走势,不敢贸然收棉,有的干脆停了工。
对我市棉农及棉加工企业而言,期待棉花补贴政策出台的同时,亦期盼着能探索出一条利于棉花产业发展的道路。
棉农不愿卖,棉企不敢收
“国家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一退出,棉花实行市场价,现在收购的棉花每斤不超过三块五,比去年低了六毛”。棉价的走低导致棉农惜售,“一天也就能收个几千斤,收购好几天才能开次工,再加上人工、电费等成本,目前棉纺企业基本处于微利或者无利可图的状态,还不如停工。”9月29日,在办公室“悠闲”品茶的于风军对记者说。
而据市棉花协会秘书长马俊凯介绍,今年棉花收购进度慢,收购量也比去年少,“往年9月20日之后,大部分棉厂都开秤收棉了,今年到现在也仅有个别棉厂收购”。以往新棉上市,棉花加工企业“堆棉成山”的风光不再。
除了棉花收购难,于风军还有另一层顾虑。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无异于让棉企重归市场。原来棉花收储期间,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没有经营风险,只需按照国家定的棉花收储价格倒推籽棉价格,把好收购、加工、质量关就可以了。“现在棉花价格随行就市,必须得把握好市场。否则收购价格低了,棉农不舍得卖;价格高了,企业就得将亏损的部分搭上。”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于风军说现在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谨慎。
此外,于风军担心如果市场价格下降,国家又没有其他扶持政策出台,植棉面积只会越来越少,棉企很有可能会“无米下锅”。
收益低,植棉面积一减再减
亩产260公斤,今年算是近6年来产量最高的一年,但夏津县张寨村的许德龙望着自家的4亩棉田却高兴不起来。
“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一取消,棉价走低,我们棉农的损失最直接。”许德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虽然亩产达到了520斤,但每斤籽棉却降到了三块五,这样一亩棉花产值1820块。除去播种、浇地、买药等一些直接成本560块,每亩还能收益1260块左右。但种棉用工多,每亩每季大约需22个工,人工费差不多得1100元。”
“这样算下来种棉不挣钱,根本就是白忙活。”许德龙说现在村里人都看得明白,过去全村700亩田地,90%以上都种棉花,现在500多亩田地都种了粮食。
像许德龙这样的小种棉户损失还不大,而对于夏津县新盛店镇大李庄村的李洪生而言却要赔上一大笔。李洪生算得上是县里的种棉大户,他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租金流转了1000亩地种棉花,因为棉价走低,每亩扣除各种成本外,要亏损280元左右。“现在就盼着国家适当补贴能弥补些损失。”李洪生说。
对比植棉的低收益,种粮食却凸显出了机械化程度高、用工少、收益高的优势。据马俊凯介绍,近年来我市种粮面积逐年增加,棉花面积大幅减少。植棉面积从最高时的530万亩逐步下降,今年已降至68万亩,成为自1978年以来最少的一年,预计明年棉花面积还会大幅下降。
机械化种植或成良方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是导致种棉收益低的主要原因。而随着近期棉价的走低,种棉更是无利可图。
“想要降低棉花种植成本,就必须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路子。”马俊凯一语中的,“目前,夏津县已经在探索全程机械化种植的路子。”
9月28日,在夏津县供销社棉田示范区,机械化采摘正在进行。据夏津县供销社副主任莫新国介绍,示范区共200亩,从棉花的种植到采摘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机械化种植不但能省人工,还能提高亩产,比起传统的种植模式每亩地可增收370元。”莫新国告诉记者,目前机械化种植还在探索阶段,如果大面积推广,优势将更加明显,“下一步我们将向李洪生这样的种棉大户推广机械化种植,逐渐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棉花种植之路”。
根据目前棉花市场行情和生产形势,有专家认为,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大力扶持棉花专业合作社、棉花农场、植棉大户,促进棉花规模种植;对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给予补贴,减少用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棉花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