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丝绸真不如卖化纤吗?
茧丝量质逐渐萎缩
“ 现在丝绸生意越来越难做,客户对价格很敏感,订单量也越来越小,小批量也成为了趋势。”杭州市下城区丝绸市场里的丝绸批零商对记者表示。
由于市场对价格敏感,一些丝绸面料越做越薄,同时利润也越来越低,企业想要转型经营质量等级更高的丝绸,却难以从目前的经营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按照他们的说法,目前就是“活着”,基本看不到转型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认为,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这个国家茧丝绸行业的发展,现代化建设水平越高,茧丝绸行业发展相对就越不好,所以,未来我国茧丝绸的产量可能会越来越少,并且将向高端化发展,要做到量少质高。“我国茧丝绸行业的转变一定会以成功收尾。只不过任何一件事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杨永元谈到。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种植养殖成本逐渐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茧丝数量质量退化严重。浙江桐乡、海宁、秀洲、南浔、德清五大主产区县的蚕茧已经无法缫制6A级以上的出口精品丝,只剩淳安的蚕茧尚可,但数量也有衰减。例如丝绸之路集团供给爱马仕的精品丝必须要到四川、云南寻求原料。江苏集中在海安、东台两县,茧质比浙北地区稍好,但也面临退减压力。”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凌兰芳说。
茧、丝、绸处于博弈状态
凌兰芳表示,茧丝绸工业中茧、丝、绸三者处于价格博弈状态,市场供求和刚性成本是其中的两大制约因素。他说:“近年来,茧丝总量不能满足缫丝产能,是供小于求,茧价推动丝价上涨。而丝对绸、绸对成品而言,两者都是供大于求,形成绸价不涨,丝价受压。市场依靠老外,原料依靠老乡,生产依靠老姐(纺织女工),这‘三老’都可以抛弃丝绸企业,而丝绸企业离不开‘三老’。因此日子十分艰难。”
今年夏天,凌兰芳再次考察了中西部地区近年的蚕农收益,每亩桑园的年产出大约在4000~6500元左右,达到或超过了甘蔗、烤烟、柑橙等经济作物。在诸多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大豆、油菜等),甜料作物(甘蔗、甜菜等)、纤维作物(棉花、麻类等)、热带作物(橡胶等)大多与国际价格接轨,唯独蚕茧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种桑养蚕作为富民产业还有着一定的吸引力。
广西茧丝质量亟待提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茧丝总量大约占全球75%左右,平均质量处在中高端水平。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以广西为代表的茧丝质量总体有待提高。
广西用全国1/4不到的桑地生产了全国40%的蚕茧。目前广西拥有的桑园面积全国第一,达280万亩,占全国22%;去年产茧数量27 万吨,全国第一,占全国40%,产丝数量3万多吨,全国第一。这三个数据,奠定了广西在中国丝绸及至世界丝绸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短短40年时间,无桑无茧的广西居然成为世界第一的茧丝产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奇迹。
然而,广西地区茧丝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忧虑的问题。今年9月,广西生丝价格跌势明显,是广西茧丝质量有待提升和低端茧丝竞争白热化的真实写照。
在目前缫丝产能盲目扩张的背景下,近15年来蚕茧价格涨了4倍多。然而同期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农艺成本也涨了4倍多,因此部分蚕农并不增收, 再加上蚕茧收入比例逐年下降两大原因使蚕农不再用心养蚕,遂使茧质越来越差。
“广西丝绸发展目前面临四大问题:一是中低档产能严重过剩,本地织造产能尚不配套,后道工序尚未延伸。二是部分厂丝质量不高,受原料粗劣和工艺不精两项因素影响,高品位生丝不多,大量的只能用作纬相。三是缫丝劳动力紧张,月平均工资高出全国同行业,劳动成本过高,削弱竞争力。四是鲜茧丝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与干茧丝的区分也不明晰,引发用户疑虑。但不论怎样,广西是世界茧丝最大产地,具备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包括丝绸之路在内很多的东部企业前去设厂。”凌兰芳说。
“只有优质茧丝原料生产获得保证,丝绸产业的崛起才指日可待。以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为代表的西部内陆高原优质茧丝产区,茧丝品种优良,每个茧的丝长可以达到1200米左右,净度、清洁、均匀度、茧层率、干壳量、抱合力、色泽等都不比东部的质量差,甚至更优。这些地方的蚕农生产积极性和农业比较效益相对比较高,例如四川省凉山、宜宾蚕茧产量稳中有增,南充、绵阳相对稳定。又如云南的曲靖与保山两市,海拔都在1600米以上,近年蚕茧产量质量都有小幅增长和改善。”凌兰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