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勇:科技突破从材料做起
“现在纺织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中,而产品是企业技术含量与品牌效益的最终呈现形式,因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是保证企业生命力的正途。”谈及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陈建勇如是说。
而科技创新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路径,陈建勇认为,纺织工程的科技创新,还是要从材料上找突破。“服装方面,现在大家穿衣都在体面的基础上越来越讲究舒适度,而所有的天然纤维都有它的局限,因此服装材料就要在很多方面超过天然纤维,才能进一步获得大众认可;产业用纺织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高端设计项目中所需的纺织材料,如钛纤维等,都是目前市场技术根本达不到的,因此亟须加强;而应用最广泛的家用纺织品领域,更是无论从材料、技术、生产率方面,都尤其需要科学规划。”陈建勇详谈了服装、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三个领域对科技的需求。
目前,陈建勇担任浙江省重点实验室“丝纤维材料及加工技术研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浙江省重点学科“纺织工程”负责人。他主要的工作重心包括博士生、研究生的教育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是以蚕丝纤维的结构与性能为研究中心。“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是探讨如何将蚕丝纤维用作止血材料,目前该项目还在基础研究之中,”陈教授介绍到,“从理论上讲,这个项目可行性是很高的,过程也很顺利,已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些论文,但还没有到临床阶段。项目一旦成功,将会是纺织产业对医疗事业的巨大贡献。”
2014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的主题是“跨界融合智能纺织”,对此,作为一直聚焦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一线问题的陈建勇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中国传统的纺织业模式是偏向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对差别化产品的需求并不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企业开启了差别化、定制化的小量生产模式,然而受到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影响,这种生产模式在国内发育的并不顺利,”陈建勇教授直击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一线难题,“很多产品现在看起来做的很热闹,但实际上赚不到钱,因此企业也很矛盾——继续做下去很可能会亏,但如果放弃现有的一些业务,那这方面的工人就会流失,这样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都很不好。因此本次年会将要讨论的智能纺织,就是要集思广益解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工人的流动问题。”
谈到纺织业正在迎来的变革,陈建勇认为:“现在国家倡导‘两化’融合,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我想这在不久的将来将是纺织业科技创新的一个突破点。浙江理工大学设立了一个‘虚拟纺织’教学实验室,把客户的需求通过信息化手段直接和生产终端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益,又节约社会资源。”
此外,投身于教学管理的陈建勇还对“产学研一体化”十分重视,他直言“纺织学科是典型的‘大产业,小学科’,学科地位在国内学术系统中地位相对较低,希望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今年,浙江理工大学有两个在陈建勇教授主管下的教学项目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这令他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