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专注纤维基础研究
“获得学术带头人的荣誉是一心做研究的‘意外之喜’,这个奖项是行业对许多像我这样的科研人员的一种鼓舞。”谈及获得“2013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的感想,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庆显得很平静,对于一个潜心科研的纺织人而言,获奖与否并不是行业对其给予肯定的唯一标准。
从1984年进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工作,黄庆开始致力于产业用纤维的研发工作。特别是2002年以来,对于聚苯硫醚、超细纤维的项目开发无论从理论奠定方面,还是产业化进程上都有很大贡献。比如,他对聚苯硫醚短纤维产业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上系统地研究了国产纤维级聚苯硫醚树脂的高温流变行为、结晶动力学等性能,结合熔融指数/重均分子量K因子的研究,建立了国产纤维级聚苯硫醚树脂的综合评价体系。对国产纤维级聚苯硫醚树脂的合成与开发、实现纤维级树脂的工业化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行业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黄庆的研究项目也不断贴近市场趋于完善,“目前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防PM2.5成为新的课题,同样是聚苯硫醚,现在我们就要追求把它做得更细,用于袋式除尘,可以提高过滤精度。”黄庆介绍说。
在黄庆看来,科学、技术、工程是三个不同的领域,有着其各自的规律。从产学研角度分析,如果这三者可以构成一个拥有100个因素的完整体,那么,科学可以占3~5个因素,是发现规律的个关键点。科研技术属于推动规律产业化发展、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20~30个因素。而工程实践要占到70%~85%,这是不断推进科研成果最终实现产业化的中坚力量。
要做成产学研完整的产业链,科学、技术、工程三者如何衔接是至关重要的,而当下,产学研真正长期有效结合的项目比较少,缺少的正是技术环节的深入。“科研院所要专注于科学的基础研究,工程实践是工厂的主要工作。”黄庆表示,产学研的结合并不是要培养全才,术业有专攻,三者结合的更好方式还需要探索磨合。
针对今年学术年会“跨界融合智能纺织”的主题,黄庆认为,跨界融合是未来的目标,跨行业合作需要一定的过程,其中要打破行业壁垒,要充分沟通交流,要互相了解行业规则。对于目前国内纤维行业缺乏顶尖人才的现状,黄庆的期待或许代表了行业多数科研人员的心声,“希望从国家层面重视纤维产业的发展,在行政支持和技术支撑上给予更多关注,这样有利于行业培养顶尖人才,推动基础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