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别和服装纠缠不清
10月16日,江苏师范大学第一期女子学堂开班,共有60多名女生参加。课堂之上,长发飘飘的女生身着民国服饰,动作优雅地学习茶艺,让不少围观学生大为惊叹,“原来现在的大学生可以是这样!”
据悉,江苏师大首届女子学堂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分为四个工坊:女工坊、雅乐坊、学思坊、健身坊,没有专职教师,各项技能的培训学习都是由学生互助完成。如果女子学堂单纯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社团,那这些师范女生还真是萌萌哒,可爱极了。但是,江苏师大的学生社团还是摆脱不了中国高校的“成人病”,放不下心,放不开手,因此难免蒙上浓郁的行政色彩。看到“在进入学堂前,学院会进行面试审核”、“身着民国服饰”,笔者的所有欣喜顷刻间烟消云散了。
今年6月,江苏师大连续第三年举行研究生汉服毕业典礼,要求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联系本次女子学堂的民国服装,似乎让人觉得,江苏师大与服装纠缠不清了。如果6月的研究生毕业典礼学生着汉服是为了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中央精神,打造国学特色,那这次女生学习十字绣、针织、茶艺、钢琴、古筝、绘画、摄影、瑜伽等穿上民国服装,又是在打造什么特色呢?
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为学生的未来教学培养一技之长倾其所能,提供帮助,确实是非常温馨的事情。但是,谈特色必服装,未免与师范院校培养未来师资的办学特色相去甚远。当下我国高校学位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4年审定通过。不过,这种学位服中国元素很少,西方特色突出,基本上照抄自欧美学位服,于是为打造学位服的“中国特色”,各高校各出奇招,花样翻新,江苏师大的学位服显然就有跟风之嫌。一所学校的特色总是以其独特的办学方向、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呈现,这就是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师范院校不注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内涵的建设,却盲目跟风,搞形式主义,玩花样,这并非教育之本分,亦非学生之福气。
高校经费是有限的,没必要如此财大气粗地跟服装搅在一块。特别是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师资的高校,更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学校内部建设、教师教育、教育科研、学生实践等所需经费都远比一身民国服装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