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服装产业崛起还须重构发展模式
与韩国服装牵手,集中入驻时装产业园……重庆服装产业看似风声水起。但记者11月5日调查后发现,重庆服装产业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想要崛起或许还须重构发展模式。
产业链缺失企业居无定所
上世纪80年代,重庆曾是西部最大的纺织印染基地,但如今,“重庆造”的纺织面辅料85%需要运到外地进行印染加工,至于中高档面辅料,超过八成需从沿海采购。
没有标准厂房,专业园区,也是重庆服装老板的一大心病。
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重庆有服装加工企业3800余户,形成规模的不过200来户。这些服装加工企业,要么租农民房子作厂房,要么租用农民土地建临时厂房。
不仅缺设计师连工人都缺
没有梧桐树,难请凤凰来。服装企业生存环境不佳,招贤纳士自然也困难重重。
易林表示,他曾以月薪3万加提成的优厚待遇,招来了一位深圳设计师,结果别人在六公里的车间看了一下,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样的例子,朝天门上千家服装加工企业主几乎都遇到过。
与此同时,本地高校培养的设计师数量极为有限,而且毕业后基本上都是去沿海就业,很少留在本地。
除了高端人才,就连有经验的成衣工人,在重庆也很稀缺。重庆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尚福称,目前本地服装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至少是1/3。
着手重构打造5个服装基地
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弱,是重庆服装产业不可回避的现状,与韩国服装产业合作能否解决根本问题?
陈尚福表示,韩国服装产业的经验,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重庆服装产业提档升级,但重庆服装产业还要解决好产业集群同质化、产业政策陈旧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小而散的服装企业形成合力。”市经信委副主任艾万忠也表示,目前,市经信委正根据纺织服装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重新部署产业平台,计划未来5年,在巴南、渝北、万州、江津、合川打造5个服装产业基地。
“通过打造这五大基地,重庆服装产业有望用200亿元左右的投入,换来500亿元左右的收入。”艾万忠说。
- 重庆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需做好创新 (10-10 08:53)
- 纺织企业海外转移成趋势 重庆纺织业怎么办? (10-07 09:15)
- 重庆涪陵区有望实现晚秋蚕产茧70万公斤 (09-16 16:21)
- 重庆合川区春夏季鲜蚕茧收购工作顺利完成 (08-18 15:32)
- 重庆规划打造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07-09 08:22)
- 大连纺织考察团到重庆纱线产品交易中心考察 (04-25 08:56)
- 国家服装及家用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通过验收 (12-26 07:54)
- 从“重庆国际时装周”看重庆服装“求变”之路 (11-18 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