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8000年前跨湖桥人如何纺线织布缝衣
“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漆器、最早的‘中药罐’……”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保持着中国史前文化史上的多个第一。日前,第五届跨湖桥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市萧山区举行,国内外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史前纺织的考古发现、纤维研究与保护以及原始织造技术等主题进行了研讨。专家们认为,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还有人类另一项伟大的创造,即以原始织机为核心的纺织技术。
跨湖桥人先会编织后会纺织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为了抵御寒冷,直接用草叶和兽皮蔽体,后来慢慢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撮、绩、编、织成粗陋的衣服,由此发展了编织、裁切、缝缀的技术。连缀草叶要用绳子,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就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乐平研究员认为,织造技术是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结品和装垫用编制品筐席演变而来。在跨湖桥遗址中陶器普遍发现刻划或彩绘的网格纹,证明对纤维线绳的数量已有一定要求,对判断当时纺织业的规模提供了依据。跨湖桥遗址出土多件苇(竹)编织品,用三潜三浮“人”字格编织,技法十分纯熟。说明当时编织在跨湖桥十分普通,纺织在当时完全有可能是客观存在的。
跨湖桥遗址发现了少量纺绩、织布有关的标本,通过研究,可以大致复原跨湖桥文化阶段纺织业的发展水平。
纺织工具佐证当时纺织技术
“当年,跨湖桥遗址挖掘中发现了陶瓷做的‘纺轮’和‘线轮’,以及木制‘哑铃状’工具,当时还不知道具体有什么作用。后来,研究人员在线轮中发现了纤维状物品,经过和其他地方出土的‘纺织工具’对比才知道这些是当时人类做纺线的‘工具’。”蒋乐平告诉记者。
自然界有许多可供人类使用的纤维,如毛发、筋腱、麻葛、树皮、丝等,但这些原料必须经过一定加工。当时的跨湖桥人就发明创造了“线轮”、“纺轮”等工具将天然原料制纱成线。从跨湖桥出土的“骨针”的尾孔特征看,当时的纱线十分纤细,这些都为原始的纺织提供了条件。
“在跨湖桥遗址中发现的骨刀、木刀、木杆、梭子等器具是当时的织布工具。”蒋乐平告诉记者,遗址还发现了陶纺轮、线轮等纺织工具。这些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7000至8000年前,跨湖桥人已用水平式踞织机进行原始纺织,用细致油光的骨针缝制日常穿戴的麻布和兽皮。
8000年前织布方法流传至今
正在跨湖桥博物馆展出的云南少数民族纺织技艺展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出了各种类型的纺织机具,活脱脱地排列出纺织机具的衍变发展历史。
“从各地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几千年跨度的时间里,由北至南、从中到西的广裹地区,都不难发现各式各样的纺轮,这说明它是我国古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纺纱工具。由于汉代纺车的发明使用,纺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种古老的纺纱方式并未绝迹,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依然有人用这种原始方法纺纱纺线,如云南省的高山族、黎族、彝族、独龙族……织布的工具虽有所改进但原理和方法均相同,并沿用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