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殇:产量减半价大跌 棉农干了一年还要倒贴
棉农李文林也对此非常担心,他说,“5000斤棉花堆在家里,最怕的就是火,平时家里人说话都不敢提个火字!”
由于缺少专业的保管看护,棉花在农户家中存放久了,除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外,灰尘、油污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棉花自然品级下降,造成棉农亏损进一步加大。周全告诉记者,据测算,籽棉在农民家中存放一年,颜色变暗,至少要降一个等级,每吨籽棉价格会减少六七百元,如果回潮率太高还很容易发生霉变,这样损失就更大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按照目前的市场走势,棉价很难回升,肯定会影响棉农来年的种植意愿。目前“卖棉难”持续,加工企业观望慎收、棉农观望惜售、纺织企业压缩库存,等到了年底,农民不得不大量卖棉时,很可能出现“棉市乱”。
棉花补贴细则久候不至
记者了解到,目前的收购僵局,反映为价格“倒挂”:按生产成本核算,棉农认为,价格必须在每斤3元以上,才能不亏本;加工企业认为,下游的棉纺织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国内棉价必须与国际棉价基本接轨,否则自己加工了棉花,纺织企业也不会购买。
多家棉花加工企业负责人说,“如果要收购,籽棉进厂价在2.7元以下,和国际棉价的差距才不会太大。”
湖南省棉花协会副会长贺跃钢指出,要打破目前的棉花收购僵局,化解潜藏的一系列风险,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内地棉花补贴的细则。
此前,有关部委已明确将对内地9省棉花生产者予以每吨皮棉2000元的定额补贴。贺跃钢说,按照这一标准折算,大约是每斤籽棉能有0.37元的补贴金额,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棉农和加工企业存在的价格“倒挂”。
但是,因为细则没有出台,导致补贴资金没有落实,补贴办法没有明确,地方政府难以操作。一名地方干部说,“中央只说每吨2000元补贴,但一直没有明确怎么补,比方说是直接补给棉农呢,还是通过收购企业间接补给棉农?细则不明确,政策就成为水中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乡镇一级政府私下通知棉农暂时不要卖棉花,等待补贴细则出台再说。一名基层干部说,“农民现在把棉花卖了,到时候万一拿不到补贴,又要来找我们上访闹事,我们也是万不得已出此下策。”
常德市银鑫棉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文涛认为,目前的收购僵局对棉农和加工企业都不利,政府应当尽快出台内地棉花补贴细则,让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农吃个“定心丸”。
还有基层干部建议,补贴细则不仅要尽快出台,内容也要“接地气”,比如内地棉花多为散户种植,按照产量补贴更为合适,按照面积补贴的话,核查成本太高。
散户大量退出转型艰难
过去3年,我国政府实行棉花临时收储,稳定了棉花市场,但也持续遭遇棉花品质下降、棉纺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的尴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在国际棉花市场供过于求、国产棉成本居高不下、国家棉花储备过高的背景下,我国实施棉花“新政”,希望以此促使长期低迷的棉花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国内棉花的质量,缩减国内外棉价差,增加国内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业内人士认为,在棉花种植环节,转型升级的目标是:部分成本高、效益低的小农种植户退出,逐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以此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今年春耕时节,记者在南方棉区采访发现,政策调整效果比较明显。部分棉农担心没有了政府“兜底”,今年棉花不好卖,价格低,于是不再种植棉花,当地的棉花种植面积随之大幅下降。以湖南棉花生产大县澧县为例,去年当地棉花种植面积38万亩,今年下降到了25万亩,下降比例超过了1/3。在湖北公安县,不少传统棉田改种了水稻、南瓜、蔬菜、芝麻、玉米等。
但是,在农产品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棉农的转型之路走得比较艰难,部分尝试转型的棉农损失较重。在湖南棉花第一生产大县华容县,不少棉农今年改种南瓜,结果到了收获季节,南瓜严重滞销,大量南瓜烂在地里,农民血本无归。
在公安县,棉农杨俊反映当地水源缺少,水利设施破旧,灌溉困难,以前种棉花不需要经常浇水,还能应付,今年改种水稻和蔬菜,遭遇了严重缺水的问题。“光是浇水花的钱,就是其他地方的好几倍!”杨俊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华容县、公安县的状况在南方棉区各地不同程度存在,棉农普遍反映转型太困难。湖南省棉花协会副会长贺跃钢担忧,今年还只是部分棉农改种其他作物,就出了这么多问题,鉴于目前的“卖棉难”,明年肯定会有更多棉农改种其他作物,到时候再出今年的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更大。
多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最近下到乡里,最怕棉农问“明年种什么好”,“收储政策取消了,棉农遇到很多困难,我们想帮他们,但又不知道怎么帮?”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建议,要综合各部门的力量,为棉农的转型做好配套服务,比方说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机耕道建设等,为棉农改种其他作物提供基础设施条件。也要为棉农提供市场指导和技术培训,防止棉农“一窝蜂”式改种某种作物,导致供过于求,最后物贱伤农。
作坊式加工企业扰乱市场
我国的棉花加工环节同样需要转型升级。贺跃钢告诉记者,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产能是全国棉花产量的三倍,加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恶性竞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以澧县为例,澧县湘鄂棉业的负责人陈少华介绍说,全县有8家400型棉花加工企业(指棉花夹包为400公斤的棉企,以下简称“400型”),还有众多200型棉花加工企业(指棉花夹包在200公斤以下的棉企,以下简称“200型”),以及大量的“两小一土”作坊(指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小皮棍机、小锯齿机和土打包机的棉花加工作坊)。
“按照澧县的棉花产量,其实只需要3家400型就够了,现在加工厂太多,搞恶性竞争,效益都差。”陈少华说。
新的政策实施后,加工行业面临重新洗牌,也要实现转型升级。不过,记者采访发现,棉花加工领域目前出现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倒退现象,将阻碍这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澧县供销社副主任郭永生介绍说,400型棉企、200型棉企、“两小一土”是棉花加工领域的三大主体。400型棉企技术先进、工艺规范,加工的棉花质量有保证,产品质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其生产技术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提倡。“两小一土”不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收购、加工,加工工艺不规范,以次充好,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棉花市场秩序,降低了棉花产品的质量。200型棉企则按老标准进行收棉加工,棉花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我国各地要求200型棉企要逐步退出市场。
前几年,国家指定的棉花收储企业必须是400型棉企,棉农自动将棉花卖给400型企业,200型棉企和“两小一土”失去了生存空间,逐渐销声匿迹。但是今年棉花临时收储被取消,棉价降低,得益于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甚至无照经营可以逃避税费,200型棉企和“两小一土”反而可以“重出江湖”,开始收购加工。
湖北松滋银丰棉业的负责人王家龙说,公安县狮子口镇有25家棉企,只有6家有棉花收购加工许可证,其他的都是无证经营的200型和“两小一土”。王家龙认为,在目前特殊的市场行情下,它们具有成本优势,可以大肆收购,获得发展,长此以往,必然积压400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多家棉花企业负责人呼吁,棉花加工行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不能忽视这种倒退的现象,必须加强对“200型”和“两小一土”的打击,清理整顿棉花加工市场,让400型棉企的转型升级拥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