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大宗商品能否止跌关键还看原油“脸色”
在国际油价大跌影响下,大宗商品市场1月份仍处于深跌状态。来自生意社监测数据显示,1月份大宗商品均涨跌幅为-4.3%。展望后市,生意社总编刘心田持谨慎乐观态度。他指出,受“春节效应”和“金三银四”效应影响,未来行情值得期待,不过大宗商品市场能否止跌,最终还是要看原油“脸色”。
监测显示,2015年1月大宗58价格涨跌榜中环比上升的商品共10种,集中在化工板块(共3种)和有色板块(共3种),涨幅在5%以上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化工板块;涨幅前3的商品分别为白糖(9.23%)、颗粒硫磺(7.24%)、纯苯(6.86%)。
环比下降的商品共48种,集中在能源(共9种)和钢铁(共7种),跌幅在5%以上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板块;跌幅前3的商品分别为WTI原油(-17.72%)、汽油(-16.60%)、PET(-15.94%)。
与上月相比,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纯苯(+6.86%)的止跌飙涨,而纯苯上月则是以-33.72%的跌幅垫底的,本月却成功跻身涨幅前三甲位置,与纯苯形成对比的是动力煤(-2.67%),上月动力煤涨幅为2.34%,本月却掉出了涨幅榜,上月涨幅全部被跌回。原油在上月创下18.19%跌幅后,本月继续深跌,跌幅仍高达17.72%,与上月相差无几。
刘心田分析,1月大宗商品市场的继续深跌的幕后“推手”依然是原油,80%的品种下跌都要“归功”于原油,而非原油产业链上的产品诸如铜(-14.22%)、铁矿石(-6.13%)等也在原油不断下挫的阴影下继续走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未来市场的走势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原油的变化。另一点还要注意的是天胶的变化,在其他品种纷纷下跌时候,天胶(+0.19%)不跌反涨,并且持续上行两个月(14年12月涨5.23%),这充分说明短期内市场已经认同了天胶的底部,而且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后还会陆续发生,大宗商品市场经过连续近10个月的下跌很多品种已经达到3年、5年甚至10年的低位,而多数产品目前达到的最底部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同也是判断大宗商品市场走出底部的标准之一。
同时刘心田还指出,黄金、白银的上涨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作为判断大宗商品市场后期走势的参考,金银的上涨和货币因素有很大关系,预计这种涨势随着利好的消化不会持续太久。铜、铝的下跌追溯到2014年来说,目前的价格尚未到位,现在仍处于补跌阶段。
预期2月份的市场,刘心田持谨慎乐观态度,一是“春节效应”,春节将会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市场转入冷淡期,而外盘的作用将会突出,而外盘市场的走势很大程度还是要看国内市场的,但春节期间国内市场将会休市停盘,内盘市场将无处可寻,所以很大参考还来源于原油的走势,看得看原油,节日期间一旦原油有好的表现,很可能2月份的市场会有个好的开始。另一个是“金三银四”效应,2月份将会是金三银四的最后一个淡月,而这一个“淡月”很可能将市场最后得跌幅完全跌完,那么3月份的市场就值得期待,预计2月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下跌空间不会超过20点,应该在10点左右,730将会是铁底,2月份的BPI指数将会在735-760点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