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控制精梳落棉率的实践
面对当今的市场危机,纺纱企业获取的利润空间在许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严重挤压,而原棉的成本已占全部成本的60%以上,利润从何而来?只有在保证客户成纱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降低精梳落棉率,生产出能够满足客户质量要求的纱线。
精梳落棉率与成纱质量指标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精梳落棉率的增加,精梳条短绒率的降低,成纱质量的改善幅度较大,而落棉率增加到一定程度,精梳条的短绒率降幅趋于平缓,即使再增加落棉率,精梳条中短绒率的排除率极小,成纱质量的改善幅度也不大。
按照质量要求
生产中首先要准确了解客户对产品质量指标的要求,通过成纱质量的快速试验来确定低限度的精梳落棉率,生产出满足客户所需的质量纱线,从而降低成本,达到效益最大化。一个新品种上机前,可使用两个以上的落棉率调节方案,进行成纱质量快速试纺的试验,从当天下午的成纱质量快速试验结果中优选出最经济的低落棉率纺纱操作方案。成纱质量的日报表能反映出10天以前的前纺工序的质量情况,可有针对性地定期做某一品种的成纱质量的快速试纺,掌控当前半成品工序的实际质量状态,及时进行相应调节。经过多次的快速试纺的试验数据表明:精梳落棉率增减0.5个百分点,对成纱质量影响较小,这也为适当掌控精梳落棉率提供了依据。
精梳机对落棉率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当落棉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时,一定是上游工序出现了异常,譬如:原料中的短绒率含量或原料的回潮率出现了波动,清花、梳棉工序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工艺调整,室外无气环境突发性剧变以及温湿度的异常波动等因素。所以不要轻率匆忙地调节精梳落棉率,应及时做AFIS测试仪检测,以静制动、查明原因,再做相应调整,避免成纱质量的波动。同时可建立清梳、精梳、实验室、生产部、各部门工人技师、工艺工程师四位一体的事态应急信息反馈沟通网络,相互及时沟通信息,共同解决棘手的难题。
我们每周都进行两次以上的落棉率试验自查,以掌控落棉率波动的变化曲线。通常情况下周一落棉率波动较大,可能与周六的倒班致使原料的回潮率发生变化有关。原料的预湿处理间可以对原料进行预加湿处理,以减少在清梳加工过程中因原料回潮率过小导致纤维韧性差而增加损伤纤维的几率。严格执行各工序定台供应制度、精梳大小卷合理搭配制度、机前缺条补条制度,增加清洁顶梳嵌花的操作次数,缩小精梳机落棉率的台差、眼差,以减少成纱的质量变异。
合理配置隔距
在预并条机、精梳机上适当放大罗拉的隔距及后区牵伸倍数的正交试验,可以帮助我们寻求降低棉条棉结、短绒率的最佳工艺参数。因为小的牵伸罗拉隔距虽能获得特别好的条干CV%值水平,但绝不是最好的纱线值。这可能损伤长纤维,增加精梳条短绒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精梳落棉率,加大了成纱质量变异,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精梳机的锡林梳理隔距。德国施尔锡林齿片的材质为合金钢,齿片具有较高的锐度、硬度和光洁度,如用在E62型机上的S+UVARIO-COMB1295锡林的前区、最紧点以及中后区的梳理隔距分别为0.4毫米、0.3毫米和0.4毫米左右,已完全能够满足锡林对须丛的精细化的梳理,具有极高的精细化梳理须丛,形成单纤维化程度的效果。若缩小该型号锡林的梳理隔距,反而会加剧纤维的损伤、致使精梳条的短绒率、落棉率的增加。而国产的锦峰锡林,尽管齿片的材质采用进口钢带,但其齿片的齿形、材质,热处理工艺有待进一步地完善,齿片的锐度、硬度与进口锡林仍有一定差距,对纤维的穿刺、开松以及排除棉结、短绒的能力均略差一些。
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整锡林梳隔距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适当缩小国产锦峰锡林的梳理隔距,如前区为0.3毫米~0.35毫米,最紧点为0.2毫米后区为0.25毫米,并控制缩小各梳理隔距的眼差,科学管理好梳理元件,在梳理落棉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地改善细纱的成纱质量,表现在细纱成纱km+200%棉结降幅可达20%以上,实际就是等于降低了精梳落棉率。
2011年下半年,我们纺制的各品种成纱质量能够持续保持稳定,以及低棉结品种的成功上机投入生产,此项举措功不可没。
在生产中,我们还要科学树立对产品质量定位的观点。Uster公报5%水平的产品固然好,但价格高;Uster公报95%水平的产品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如我们生产的NE50L/C40/60产品,精梳落棉控制在14%~14.5%的范围内,仍然能够满足客户的质量标准。因此要根据客户的质量指标需求,合理配棉,在满足客户质量指标的中下限能够接受的水平,科学、合理地降低精梳落棉率,以最低的运管成本,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