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2014年进口棉花总体质量不容乐观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2014年度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棉花的监管情况,总体到货质量状况并不乐观,除了马克隆不合格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品级、长度、强力不合格率较去年同期均有增加。
记者获悉,2014年全国进口棉花的主体等级为SM、M级,SM级以上的棉花占进口总批次量的37.12%,M级以上的棉花占91.26%,其中凭样成交的棉花约占33.03%。
在棉花四大评价指标方面,品级总体平均不符合率为13.38%,较2013年(11.88%)相比上升了1.5%,降级幅度从0.5级到4级,174批次棉花降级率高达100%。
长度总体平均不符合率为4.43%,较2013年(2.73%)相比上升了1.7%,59批次棉花降长率达100%。
马克隆值总体平均不符合率为4.18%,较2013年(5.73%)下降了1.55%,检验发现35个批次棉花马克隆值不符合率高达100%。
强力总体平均不符合率为3.97%,较2013年(2.74%)相比上升了1.23%,16批次棉花强力不符合率达100%。
在进口到货重量方面,重量短少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检验发现有86.55%的批次短重,总体平均短重率为0.96%,与2013年(0.88%)相比上升了0.08%。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14年检验发现的进口棉花主要问题有:一是存在多个产地、多个批次的棉花并批销售,导致一致性难以保证,造成降级。二是凭样成交的小样与实际到货棉花的质量差异过大。三是棉包包装不规范造成棉包污染,品质下降。四是短重现象严重,并且部分批次存在短装现象。五是存在混杂废棉、异性纤维、霉变、板结等现象。六是少数境外供货企业,不讲诚信,弄虚作假。
对此,国家质检总局建议各用棉企业选择在质检总局登记备案、信誉良好的境外供货企业,以防到货棉花出现问题时境外供货企业赔付不及时或发生扯皮现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及时关注质检总局及当地检验检疫部门发布的公告或警示,充分了解供货商进口棉花质量及信誉情况;同时要在外贸合同中明确进口棉花的包装条款及责任条款。
境外供货企业要不断加强对进口棉花的包装控制制度,做到包装统一,唛头标记清晰,还应不断加强棉花加工源头质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