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大佬必看的十大关键问题 深耕or开荒?
从业者清楚地看到服装业在走下坡路,但行业不是没有亮色,维持业绩20%以上增长者有之,当季售罄率连续达到90%以上者有之,高端品牌低端品牌两手都过硬者也有之,神话的诞生真的只有运气吗?其实,这些品牌只是想清楚了十个问题而已。
总览服装业趋势,近四五年来,尽管城镇市场容量不断扩张,业绩表现和其他行业相比不差,但从业者还是清楚地看到服装业在走下坡路。为什么?2010年以前,品牌公司最着急的是两头寻源。只要找到店铺和工厂,现金滚滚来。
而今,能做到现货滚滚来就不错了,一不留神还变成库存死死扛。在库存压力、电商冲击、品牌定位和设计矛盾等种种发展策略难题的层层困境中,从业企业突然发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都不管用了。人人都在被库存捆绑,纠结怎么做电商,犹豫是否继续开发加盟商,新品牌的定位和投资、商品企划和设计孰轻孰重,放眼望去都是问题。
但行业不是没有亮色,维持业绩20%以上增长者有之,当季售罄率连续达到90%以上者有之,高端品牌低端品牌两手都过硬者也有之,神话的诞生真的只有运气吗?其实,这些品牌只是想清楚了十个问题而已。看看这些问题,你觉得容易吗?
难题一 渠道拓展:深耕还是开荒?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渠道能沉多深?线下开店还是不是未来增长的驱动力?行内做法不一,收效似乎也不能一概而论。
某国外大众服装品牌进入中国不足十年,始终坚守一二线城市,从未下沉至三线城市。到现在拥有近200家店,年店效和年平效让大多数国内品牌望尘莫及。坚持暂不下沉看上去似乎是奢侈品的路线,但其实该品牌单价上千的SKU都很少。这种坚持源于对低层级市场消费者时尚品味不同的担心,以及对扩张所带来的管理问题的忧虑。在几乎所有人都在强调低级市场机遇的时候,这样的做法引人深思。
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在全国各级市场内广泛铺店的成功案例。某进入中国十几年的国外大众服装品牌已经在三四线城市铺店,并宣布广开实体店依旧是发展策略中的重点。该品牌的店效和平效表现并不属于上一个案例中的品牌。这种广泛铺店的策略来自于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对服装行业的信心,以及对自身品牌的信心,是否适用于所有品牌,则有待商榷。
难题二 品牌延伸:专精还是多广?
多则可以抢占资源,但新品牌差异定位很难真正落实,规模发展似乎总有瓶颈;精则可以专心耕耘,但当主品牌增长乏力之时,开立新品牌又似乎是迅速扭转局面最方便的选择。
“要做就要把第一个品牌做好,做精了,再开第二个品牌。”某坚持单一品牌发展的国内大众女装对此笃信不疑。他们认为,只要把品牌做好,渠道和供应商自然会主动跟上。目前,该品牌销售额已近20亿,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也可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神话。
选择走多品牌发展道路的成功者相对更多见一些。某国内大众服装品牌集团旗下总共不过四五个品牌,覆盖男装、女装、童装,难得的是每一个的发展都有规模,且有增速,消费者对其全部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也都名列前茅。
而子品牌更多的另一个国内大众服装品牌集团旗下共有十余个品牌,且仍在扩张。尽管很多人为其“无节操扩张品牌”捏一把汗,该品牌五六年间业绩增长10倍的成绩不失为一种回答。
难题三 广告造势:高调还是内敛?
广告造势:高调还是内敛?
服装行业不同于其他消费品,门店不仅是一块广告,还是块强制性广告。换句话说,不打也得打,打也得打,而且还必须打好,否则就是个负面宣传。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门店本身就是广告,那还要花钱在传统意义的广告上吗?
女装行业对此的普遍认知是不打广告,至于这笔省下来的钱,用来开新店、做橱窗、搞装修,或者干脆用来做促销,办法不一而足。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案例。某国内大众女装品牌在业绩增长受挫时尝试做广告,从线上到线下,营销费用成倍增长,而效果也比预想好。2013年秋季以来销售增长迅猛,这在行业里颇为鲜见。
男装则又是另一番考虑。某坚持在央视投放广告十几年的国内中高端男装品牌认为,男性消费者需要广告,因为男性的品牌忠诚度比女性高,对于服装本身的挑剔程度则较低,在部分地区,对于面子的追求依然是购买高价值服装的主要驱动因素,所以打广告所起到的效果会比女装好一些。
难题四 产品模式:款与量孰多孰少?
产品模式简单而言,无非是平衡款数(宽度)和订单量(深度)的关系。在品牌发展的上升和下降期间,企业会更重视新款式和新类别的开发;而在平稳发展期,这个问题则容易被忽视。企业应建立相关的机制,即时调节二者在品牌发展中的动态平衡。
某国内高端女装品牌可谓“款少量少”的成功代表。该品牌门店大、产品款式稀疏,着力营造“每件都精挑细选”的档次感。实际上,该品牌倍率高、溢价高,并且注重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款少量少,其实讲的是无限服务的故事。
相较而言,款多量少或许是更适合吸引追求时尚的消费者的办法。某国外大众服装品牌紧跟各大时装周以及街拍达人的潮流趋势,款式繁多。消费者有时会抱怨经常该品牌断货断码,殊不知这就是饥饿营销的策略。但这种模式关键在于设计团队、规模效应和物流成熟度的支撑,没有这些支撑,最终将学出一堆高成本的库存来。
容易造成库存风险的还有款多量多的产品模式。有国内大众女装品牌受益于对三、四线市场的深度渗透,采取款多量多的模式,加快市场反应速度,贴近国际快时尚品牌的翻新速度,定价亲民,倍率也不高,成绩却也不错。然而,一旦业务需求降低,库存风险就会随之而来。
与时下流行的“快时尚”相反,某国外大众服装品牌则走“慢基本”的路子,采取款少量多的模式。一年的总体SKU数量不过800,其中很大比例为基本款,即那些消费群广大、消费者回购次数多的款式。该品牌提前近两年便已经做好产品规划,前期的市场研究、消费者调研、商品企划更是行业内细致和领先的。
每3-4年企业研发团队会开发出一系列主打概念的新产品,或在功能性或在面料上有所突破。这类明星产品能畅销5年以上,根本不需要品牌去跟着流行趋势团团转。在产品模式之外,该品牌的内部管理能力非常强,企业文化也十分独特,导致该模式至今无人可复制成功。
难题五 产品主导:企划还是设计?
产品主导:企划还是设计?
商品企划和设计似乎天生是一对冤家,在国内企业尤其如此。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开发和商品企划的轻重,会根据服装品牌的设计性和商品性特征而有所不同。
某国内中高端女装品牌集团由品牌主设计师创建和拥有的,销售额达十亿级别以上。外部投资人带来资金和新的经营理念,促使商品企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在,出款节奏、款式数量增减、款式挑选的最终决策以及下单等关键节点仍由设计师主导,但新成立的商品企划团队依然为直营和经销商团队带来了福音,基于理性分析的商品企划框架给这两个团队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和明确方向。
另一国内中高端女装品牌集团则基本没有成型的商品企划团队,是典型的设计主导型。货品从陈列到结构到定价完全由设计师出身的老板凭借对于自身品牌和产品驾轻就熟的把握来决定,在没有商品企划的前提下,店效节节增长。在整个行业都越来越重视商品企划的今天,也属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