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服饰价格飙升普遍过千 全民“轻奢”的节奏?
清明过后,气温渐渐回暖,北京迎来了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天。商场里,轻薄鲜嫩的春装已经铺满货架。不少人脱掉冬衣,打算给自己添置几件春装。然而一路商场逛下来,小编发现今年春装比去年春装贵了不少,随便拿起一件单薄的外套都轻松过千元。可以说,稍微知名一点的品牌衣物单价基本都在2000元左右,而设计感较强、有流行元素的衣服更是高达5000元。最离谱的是,商场内不少国产品牌或者从未听过的杂牌标价也已超过1000元。
其实,这种随便一件服装都已千元计价的时代,前几年已经初见端倪,只不过在今年成为普遍现象,在商场购物已经很难买到三位数字的衣服了,消费者高呼“买不起”。一位女白领向小编诉苦说,她每个月工资一万多元,每次去商场都只看不买,原因就是价钱太贵了。“前几年我还能在商场里买到三位数的普通衣服,现如今我已逛不起商场。”
出厂价仅百元商场服装价格虚高不下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衣服价格高这是很多消费者共同的感受。虽说新款服装款式更新潮、更漂亮,但是用料质地和以前相比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价格存在很大的虚高。年轻人把商场当做了试衣间,抄下货号后在网上购买成为普遍现象。
对于服装的生产来说,生产成本的原辅材料占比达到30%到35%,而员工工资占比占到60%。但据中国经济网小编了解,实际上服装的出厂成本是很低的,原材料逐年下降,有些衣服的制作成本不超百元。
除此之外,代理制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目前国内的服装生产企业不是国际大牌,对于这个渠道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代理的方式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层层代理的结果就是在每一个代理商的环节都要赚取利润,都要交税费,都要加价,最终层层加价的结果就推高了百货商店销售环节的零售价格。
最后是商场租金、提点等问题使服装价格飙升。根据各家品牌所处商场楼层、地段、品牌知名度、销售状况等的不同,提点数额也不相同。一家知名男士服装品牌的代理商表示,商场按月销售纯利润提成,提点在18%-20%之间。“比如我一件衣服赚了100块,商场就要提走二十几块钱,我们还要付租金、员工工资等。”
轻奢占据主流“伪轻奢”趁机抬高身价
过去人们买服装,可以直观从价格上判断出服装的档次、质量,是否为奢侈品或轻奢品牌。现如今,人们很难从价格上判断,因为所有品牌价格差不多都一样,那就是贵。近年来商场纷纷转型走中高端路线,定位于“轻奢”渐渐成为主流。各种大牌、轻奢品牌占据了商场的醒目位置,给人营造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在商场的“高端”引导下,各种服装品牌纷纷走起了高端路线。不同于有着历史底蕴的国际大牌,其他众多服装品牌是如何走高端路线的呢?
商场店铺的装修一定要上档次。中国经济网小编走遍北京各商圈发现,不管什么服装品牌,其店铺装修一定是“高大上”的。各种眼花缭乱的装修风格,或极简或复古,总之就是为了给顾客营造出我店里的服装是很有“内涵”的感觉。在这样的商场氛围里,各种品牌鱼龙混杂交织在一起,顾客已经沉浸在商家营造的“贵族”感受里,根本分不清其产品是否真的“物有所值”。
中国制造的“洋标签”横行。我国在品牌的塑造上尚欠火候,本土品牌的不成熟,不仅无力与国际品牌相抗衡,在本土市场上也无法抑制行业“崇洋心理”,因此众多国产品牌使用“洋标签”。在商场,随处可见各种英文单词拼凑的本土服装品牌。它们在装修精美的货架里,配上考究的影射灯,同时加以漂亮导购口中“品牌已有百年历史”。就这样,地地道道的国产货价格水涨船高,不亚于“轻奢”价位,成功逆袭“麻雀变凤凰”。
对于“轻奢”的界定业内一直有所争议,有些甚至将其归类于“伪大牌”。价格区间跨度基本在1000-5000之间,比动辄过万的一线奢侈品更适合大众消费,满足于消费者的“小资情节”。并不是价钱决定其是否为“轻奢”,而是要看其出身,如果某品牌既不是一线奢侈品牌的附牌,也不算二线奢侈品牌,同时其价格又在1000-5000之间,那么就可以基本断定其为“伪轻奢”。在“轻奢”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伪轻奢”品牌混入其中,对于品牌不太了解的消费者来说,以“轻奢”的价钱购买到“伪轻奢”是常有的事。
实际上,商场现如今的发展已经朝着“畸形”方向走去。服装标价过高,将不少消费者拒之门外,最终损失的是服装企业的利益。商场为满足其租金需要,青睐定价高的高端品牌,迫使全民“轻奢”。不少市民已经放弃在商场购买衣物或者只在打折季节选购。在面对“快时尚”与电商的双重冲击下,商场如此这般实在是“曲高和寡”。(杨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