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武汉服装业遭遇困境:汉派服装“去武汉化”


http://www.texnet.com.cn  2015-06-01 15:58:43  来源:荆楚网 收藏
  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在商场的席位越来越少……武汉服装业,眼下给人的印象是“萎缩”二字。从大批发的汉正街时代,到“互联网+”的电商时代,20余年大浪淘沙,几代人摸爬滚打,汉派服装失去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至今,武汉仍有服装企业1600多户,从业人员40多万,谁来引领这个庞大的产业?武汉服装业又该向何处去?

  ——惟有直面历史、直面现实,才有未来。

  图为:武汉拥有发达的商业,难题是本土服装能否守得住阵地。图为一家商场的新装发布会。

  图为: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正在整理布料。明天,武汉能留住他们吗?

  图为:做强服装品牌,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图为:武汉服装从业人员已超过40万人。图为一家制衣公司的生产车间。

  图为:2014年11月,第三届武汉国际时装周。由武汉服装企业联合组建的自主品牌集合店“汉工场”专场,成为亮点。

  光辉岁月:最好卖的女装都是武汉的

  如果将时针拨回20年,我们所看到的汉派服装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汉口的大夹街、扬子街、汉正街,“前店后厂”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依托畅通的商贸交易渠道,最早一批汉派服装品牌——太和、中英、雅琪、元田、红人……迅速长大。

  1990年从江汉大学毕业的刘树仁,怀抱着淘金的愿望,三赴深圳,摆过地摊,打工两年,又在汉正街“深造”一年,1993年开办武汉元田制衣有限公司。

  回忆创业之路,刘树仁有些激动:“当时武汉商场二楼的武汉服装大世界,是大家最想抢的柜台,我们租国有企业的厂房,就像做面包一样,‘热腾腾’的衣服做好直接上商场。那时销售额超亿元的商场里,女装销售排名前十的都是汉派服装。”刘树仁把武商比做“汉派服装的孵化器”,“我们都在其中成长壮大。”

  的确,1995-1997年是汉派服装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服装企业达到2000多户。什么流行生产什么,什么好销经营什么,企业和品牌在竞争中迅速适应着市场变化,生机勃勃。

  “那时候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外来客商争相采购,然后运到全国各地去销售。”描述起当年的情形,刘树仁仍很自豪。作为武汉市服装商会会长,他评价,那段时期的汉派服装就是天生的自主品牌,“只不过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罢了”。

  迷茫时分:汉派服装的“去武汉化”

  一直到本世纪初,汉派服装仍能与海派、粤派、浙派平起平坐。许多服装企业以自己是“汉派服装”为荣,它有着强烈的武汉印记:以女装为主,休闲或职业化服装稳重大方,穿着得体,高、中、低档各类款式齐全。在中国服装协会评选的全国女装60强中,武汉占9席。

  渐渐地,汉派服装在自己的地盘上也已地位不保了。

  5年前,有着30多年历史的汉派服装首次遭遇来自本地市场的强烈冲击:因销售业绩不敌外地品牌,难以完成1年300万元的销售目标,约10个品牌被武汉广场清退。在大量国际、国内品牌的不断挤压下,汉派服装在本地市场的份额迅速下降,年销量仅5%,更多的是销往武汉周边地区以及全国三四线城市。

  更糟糕的是,一提起汉派服装,很多人首先想到缺乏原创、抄袭成风、市场无序。汉派服装似乎不再是光环,而是尴尬的历史包袱。于是,一些曾经的汉派名品开始尝试“去武汉化”。它们“隐姓埋名”,换名字、改注册地,想要脱胎换骨。“去武汉化”真的能够解决汉派服装的问题吗?红人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红人,英译“redman”,在上世纪90年代末,红人将其音译名“瑞德曼”作为自己的新名字,力图重整市场。“改名期间,市场表现平平,洋名让自身特色模糊,更不易于市场定位。”红人服饰董事长唐冠颐接受采访时回忆,在改名的两年间,红人变得忙碌但迷茫,也因此被业内戏称为“累得慢”。“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产品质量跟不上,再洋的名字也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痛定思痛,红人摸索出自己的定位,而今品牌发展良好,获评“中国驰名商标”。

  猫人、乔万尼服饰负责人也都表示,虽然赞同服装企业更改注册地,或者在其他地方建立分公司,但这并不能解决汉派服装的生存发展问题。

  “大部分的汉派服装,在行业竞争重心由初期的低端批发转向品牌竞争时,仍停留在初期的发展模式上,从而错过了发展时机。各大品牌更多的是在抄袭设计,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武汉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赵军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品牌设计的原创性,要舍得花大价钱聘请知名服装设计师帮助企业做设计研发;其次要加强品牌推广,“你把华人世界里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明星列一个表,你会发现,他们几乎全部都代言过沿海地区的服装品牌。”

  痛定思痛:衰落的背后是什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服装  产业经济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