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市场化下抛储的政策思路分析


http://www.texnet.com.cn  2015-06-05 09:05:22  来源:中国棉花网 收藏
华兴纱管

  对于目前国内棉花市场,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莫过于抛储消息,一方面反映抛储对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影响重大,同时也因为以往抛储的实施对市场参与方来讲,缺少明确的预期和透明度。政府也许考虑的是减少对市场的影响,但市场并没有那么脆弱,明确的预期、提前的准备会让市场消化的时间更充分,抛储实施后,市场的波动幅度就会更小,就像提前公布新疆棉花目标价格一样,市场会根据政策导向走得更稳。

  对于国储棉,按照目前国内750万吨左右的用棉水平和600万吨左右的棉花产量,可能要用5-10年来消化。在这段时间之内,抛储将常态化,抛储的政策思路将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将对棉花市场和整个产业链产生巨大影响。笔者想对市场化下国家抛储政策的思路与大家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消化库存的时间。据统计,目前国内棉花年消费量大约750万吨,进口量大约150万吨,产量大约600万吨。2015年棉花可能产量要有所下降,但至少也有500万吨,每年供需缺口在100万吨左右。按此测算,储备棉全部消化需要10年;如果产量降至450万吨,用量提高到800万吨,进口量不变,年消化200万吨,那也要5年时间。如果只考虑国内消化,应该在5-10年之间。

  消化库存的途径。如何消化国储库存,从国内来讲,有助于消化库存的办法或手段是:增加用量,减少进口,降低产量。这是政府已经开始做的,正在实施的政策都是围绕这个思路展开的。从国际上来讲,可以增加出口,必要条件是国内棉价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从我国巨大的纺织产能来看,与其以国际市场价格出口棉花,不如在国内加工成纺织品出口更有竞争力,同时还能带动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发展、增加国内就业和税收收入。所以正常情况下,棉花出口不是消化国储的可取之路。极端情况下,当国际市场棉花价格高于国内市场且接近国内生产成本时,或可对国际市场抛储。

  抛储的目的。如此大的库存量,肯定要抛,但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已表态,不会为降库存而抛储,只有在市场需要棉花的时候才会抛储,只满足市场需求,不会增加市场供应压力,打压市场价格,起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的作用。

  抛储的两个要素:一是时间,二是价格(包括有时的附加奖励项目折合价格)。价格又比时间更重要,对市场的影响更大。在抛储常态化下,为了减少对市场的影响,起到消化库存、保证供应、稳定市场、引导市场的作用,抛储的时间和价格确定只能由市场来形成,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抛储的触发条件。国家相关部门领导曾明确说明是:新棉销售70%以上,市场供应出现结构性紧缺、价格出现过快上涨时可能会启动储备棉的抛售。销售进度表述的已很具体,但市场价格过快上涨,没有定量,建议对价格过快上涨也具体一下,就简单了,比如明确监测价格3128B指数连续10或15个工作日累计上涨达到一定幅度,如8或10%,即触发抛储。抛储底价=监测价格╳系数(例如0.5-0.8),作为抛储底价,这样市场各方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预期,既能及时发现市场需求、保证供应,又能防止恶意炒作,造成市场过度波动。相关政府部门也不要去开会讨论,浪费时间精力,决策会变得迅速及时,公开透明。

  库存轮换。消化现有国储时间会比较长,棉花的品质会下降较多,为了减少社会资源损失,国家有可能会采取库存轮换,即先抛储后收储,既可更换部分陈棉,减少损失,又不增加市场供给,加大市场供应压力。轮储过程中的抛储和收储肯定都会按市场价进行,按抛储数量,确定收储数量,限质、限量或限区域收储。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国储棉  抛储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