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缺标准更缺监管
只有厘清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学生和家长们的参与和监督,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校服质量安全防线,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6月30日,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的国家标准《中小学生校服》,即日起执行。根据国标,中小学生校服不再像以往的服装品类设置多个级别,而是统一要求在质量安全上达到一等品水平。
此次发布的中小学生校服国家标准,突出亮点在于大幅提高了校服的安全质量要求,初衷可嘉,不过能否真正解决当前校服的质量安全问题,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应该看到,一直以来校服质量并不缺乏标准。从大的层面来说,有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具体到行业,还有《针织学生服》、《机织学生服》、《儿童服装、学生服》等细分标准。然而,看似严密的标准体系,却未能遏制校服问题的乱象丛生。一些企业生产的校服,甲醛严重超标,异味很大,水洗后极易掉色变形。别说是优等品、一等品,连最基本的合格品都算不上。
究其原因,有没有标准是一回事,有没有执行到位是另一回事。2013年2月,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生产的一款校服被检出致癌物质芳香胺,涉及当地21所学校。震惊之余,人们很快发现,该公司此前多次登上质监部门的黑名单。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居然能继续成为校服供货商。
同时,学生家长话语权的缺失,也是校服质量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根据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学校实施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由家长自主选择、做出决定”。但在现实中,作为校服的使用者和购买者,学生和家长却被排除在校服招标采购之外。
说到底,校服缺的并不是标准。只有厘清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强化学生和家长们的参与和监督,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校服质量安全防线。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文章关键词: 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