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江湖”上演“门派斗争”:“中国派”苦练内功反垄断
俗话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碳纤维广泛运用在火箭、导弹、战斗机等尖端武器装备军事领域,是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战略材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材料领域里的“材料之王”,是国家迫切需要的高新技术纤维品种,尤其是高性能碳纤维更是制造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材料,此可谓“为国”。碳纤维还广泛应用在大飞机、汽车等民用领域,此可谓“为民”。
碳纤维“大侠”尽管内功刚劲浑厚,威猛无边,但是,自身却是“体态轻盈”。
例如在汽车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整体成型、可设计性强、减震性能良好等优点。与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上的使用,可实现100公斤~350公斤的减重,是汽车轻量化的关键材料。当前,几乎全部的新能源汽车上均成功批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效果明显,性能稳定提升。
“日本派”三大高手纵横化纤“江湖”
在全球化纤“江湖”中,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是碳纤维的传统生产强国,属于“高手派”,他们在全球碳纤维市场上牢牢掌握着主动权。全球顶尖的三大“高手”,当属“日本门派”的东丽、东邦、三菱。这三大“高手”是全球排名前三的碳纤维生产商,3家企业合计占据了全球碳纤维市场70%的份额,2014年,3家企业的产能合计达到了48400吨。“美国门派”的HEXCEL(赫氏)和CYTEC,“德国门派”的SGL,“中国台湾门派”的台塑,“土耳其门派”的AKSA等,也都是全球主要的碳纤维“高手”。而且,这些“高手”的竞争力仍在持续增长,陆续有新产能投产。
据专家介绍,今年5月,俄罗斯HCC公司1700吨碳纤维生产线投产;赫氏也表示将投资2.5亿美元在法国建立新的碳纤维工厂;卓尔泰克表示,到2020年,其大丝束碳纤维产能将从目前的13000吨增至26000吨。
从需求方面看,2008年~2014年,全球市场的碳纤维需求量从3.6万吨增长至5.4万吨,增幅为50%,预计2015年将继续增至5.9万吨,到2020年将增至8.9万吨。
从工艺方面看,日本、美国等碳纤维生产强国目前逐步淘汰T300级碳纤维,重点发展用干喷湿纺工艺生产的T700、T800等高性能碳纤维,在航空主结构件、航天壳体、建筑加固、压力容器、电缆复合芯、汽车、风力叶片、体育休闲等领域大量使用。在我国碳纤维企业突破干喷湿纺工艺关键技术之前,该工艺及其关键生产技术均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并对我国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目前,世界上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占到24K及以下小丝束碳纤维总需求量的约65%。
“中国门派”初具功力遭遇价格打压
内功大成非一日之功。相较日本、美国等国的碳纤维“高手派”,中国碳纤维从此前的名不见经传,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化纤“江湖”中一位小有名气的“少侠”。而这,是通过近10年的勤学苦练换来的。
中国碳纤维“少侠”这些年的苦练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2005年。在这一阶段,国家科技部确立了“九五”攻关项目,我国自主创新的甲基亚砜法原丝技术重新崛起,国内第一条二甲基亚砜法原丝工程化线建成,这标志着我国碳纤维原丝技术的转型升级,DMSO原丝工艺的国产碳纤维主流技术也确立。
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2014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展开了针对航天航空的碳纤维工程化及其应用研究,建立起了若干个为军工服务的企业,建设起单炉口宽度为350毫米~3000毫米的预氧化碳化系列装备,形成了以DMSO为主,NaSCN、DMAc参与的国产碳纤维技术格局,基本满足了国防在现阶段的需要。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苦练,国产碳纤维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指出,我国碳纤维真正走上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道路,是从2007年开始。目前,国产碳纤维生产能力初具规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初步建立起碳纤维制造和应用的全产业链。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国产碳纤维研发基地与合作机制,形成了3个国家级碳纤维技术研发基地,包括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也形成了2个国家级产业联盟,包括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试点联盟)、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联盟。从企业层面看,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已有碳纤维生产企业近40家,理论设计总产能达到1.96万吨。
面对“中国门派”碳纤维的快速崛起,“日本门派”纵横江湖的地位小范围受到冲击。针对此,“日本门派”频频使出大幅降价“狠招”,以对“中国门派”造成打击,这在T300产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T300是企业步入碳纤维行业的“入门级”产品,也是我国碳纤维企业的主要产品。大约在六、七年前,日本企业的T300产品价格还较高,但在我国碳纤维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T300之后,日本企业的T300产品大幅降价,以造成打压。如此情势下,尚处于成长期的国产碳纤维企业只能以低于日本产品的价格去销售,这样才能够从日本企业手中抢占到部分市场。
据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长罗明丰介绍,2011年时,国产T300产品的价格还能卖到180元/公斤,尚有一定利润,当时国内生产T300的企业尚且能够生存。但这两三年,受国内企业打价格战、日本企业产品价格“打压”影响,T300产品的价格下降为100元/公斤~110元/公斤,甚至有些企业每公斤的价格还不足百元。
而另一方面,国产碳纤维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在多重夹击之下,国内碳纤维企业的T300产品目前均处于严重的成本倒挂状态,每吨亏损3万元~4万元,有些企业甚至亏损5万元,这也导致全行业亏损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也不得不加速产品升级,有的企业甚至退出T300生产。
而在高性能、具有绝对主动权的T700、T800产品,甚至M系列产品上,“日本门派”则采取了提升价格的策略。因为,“日本门派”深知,在这些高端品类上,目前中国下游企业主要依赖从日本进口。数据显示,我国碳纤维及其制品最大的进口国目前仍是日本,2014年,从日本的进口量为5747.1吨,占我国碳纤维产品当年总进口量的53.1%(2014年我国碳纤维及其制品进口状况见表格)。
“日本企业的产品种类比较齐全,低端产品和高端产品搭配丰富,他们在T300降价上减少的利润,可以通过T700、T800的高价格再赚回来,这是一种策略。”一家企业负责人这样说道。
几大实力派“门户”不只为企业而战
在国产碳纤维这个大“门派”中,按企业特点又可分为多个“小门户”,主要的几大“门户”包括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威海拓展、吉林碳谷等。
2014年,我国碳纤维产量约3700吨。其中,江苏的中复神鹰和恒神集团产量分别约为1298吨、965吨,吉林的吉林碳谷、中钢吉炭、中油吉化产量分别约为1250(原丝)吨、285吨、20吨,山东威海拓展的产量约为700吨,上海石化的产量约为80吨~100吨,浙江精功科技的产量约为100吨,河南永煤的产量约为50吨~70吨,安徽首文的产量约为40吨~50吨。
面对日本等“国际门派”强大的“围追堵截”,这些企业深知,技不如人必然受制于人,于是,主客观因素叠加,大大激发了他们加强技术攻关、开发高端产品的决心。经过艰苦的攻关,几家企业在高性能碳纤维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了产业化,从而打破了国际“高手”的技术和市场垄断。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率先建成了基于干喷湿纺工艺的碳纤维生产线,而该工艺此前只有东丽和赫氏才拥有。几年来,公司立足于百吨级干喷湿纺SYT45碳纤维成熟技术及工程化生产经验,以SYT49(T700级)、SYT55(T800级)小试及中试化关键技术为出发点,解决了从聚合、原丝到碳化、表面处理等多点控制技术难题,通过系列创新性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技术综合集成,成功实现了SYT49千吨级规模(12K)、SYT55百吨级规模(12K)的连续稳定产业化生产。
中复神鹰目前拥有碳纤维原丝产能12000吨,碳纤维产能5000吨。截至2015年5月底,公司累计生产SYT49高性能碳纤维1720吨,销售1640吨;累计生产SYT55高性能碳纤维36吨,销售25吨。
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式是打造碳纤维“全产业链”。他目前已建成年产国产碳纤维湿法纺产业化线4条,产能4000吨。其中,T300级碳纤维3条,产能3000吨;T700G级碳纤维1条,产能1000吨;增强增韧树脂生产线产能1200吨,碳纤维织物1000万平方米,预浸料500万平方米。
它还拥有应用于重大装备的碳纤维干喷湿法纺生产线1条,产能1000吨。另外,其复合材料制品5000吨产能建设已启动,今年年底将产业化生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今年上半年,恒神股份成功挂牌“新三板”,资本市场将为恒神股份开启新的发展空间。
威海拓展集团从钓鱼竿制作起家,逐渐向上游延伸产业链,目前已逐渐形成“碳纤维原丝-预浸料-下游制品”的全产业链模式。
威海拓展目前拥有碳纤维总产能约2300吨,他于2008年建成T300千吨级生产线,于2010年实现T700产业化生产,目前拥有T700百吨级和千吨级生产线各一条。目前,他已成功突破T800级碳纤维生产工艺,已小批量试产。此外,还成功突破高模量碳纤维的关键技术,达到M40J级。
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则凭借强大的丙烯腈聚合能力和经验,以5000吨原丝生产线为依托,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使得原丝生产稳定性、可纺性以及质量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纤度CV值、含油均一性和集束性经下游客户反馈有了明显的改观。此外,公司还采用多种节能降耗手段,使碳纤维生产成本每吨下降1500元。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快速发展,都需要优势企业的拉动。专家在谈到未来5年我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时表示,行业将步入“洗牌期”,一批优势企业将脱颖而出,实力进一步增长,部分低水平、重复化建设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对于以上优势企业来说,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他们将成为“中国门派”碳纤维“江湖”中的“高手”。而这些“高手”深知,他们的任何一项技术攻关和突破,任何一种高性能碳纤维的产业化突破以及在下游应用领域的突破,都不只事关单个企业的荣辱,更事关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他们不只为各自的“门户”而战,更应为共同所属的“中国门派”而战,而这,也是成为一个“高手”必须具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