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进口大减 美国期棉惊异上涨之旅近尾声
要找到今年以来表现仍有涨幅的大宗商品已经够难,而同时还要能够力压基本面偏空条件,这简直像是不可能的任务。不过棉花正是这样的目标。更精确地说,是美国洲际交易所(ICE)交易的棉花期货。
ICE期棉从今年年初到7月21日收盘,共上涨了5.2%。虽然过去几周期棉跟着整体大宗商品市场下跌,但周二收在每磅64.24美分,仍离6月29日创下的今年高点69.13美分不远。令人好奇的是,美国期棉今年上涨的原因究竟为何?
棉花最大进口国---中国,今年以来大幅减少采购,同时还宣布要大量出售国储棉,中国的国家储备棉花数量也是全球居冠。美国农业部(USDA)已经上调全球棉花库存预估,并下调最大消费国中国的需求预估。美国农业部可能是最受关注的棉花预估机构。如果这还不够,那么来自聚酯纤维等人造纤维的竞争正在加剧,因为原油价格下滑且中期内料维持疲弱。原油是生产很多人造纤维的原材料。
根据海关数据,中国6月棉花进口量较上年同期下降26%,至161,775吨。中国今年迄今棉花进口量下降33%,上半年共进口933,779吨。中国下半年棉花进口前景同样不容乐观。与国内供应相比,国际棉花价格仍过高,而且大多数进口配额已经被使用。
中国工厂每年棉花进口配额为894,000吨,超过配额或不在配额体系内的进口要缴纳40%的进口关税。中国进口方面传出进一步偏空信号,政府藉由出售国储棉鼓励多多购买国内棉花。
北京方面计划8月底以前要出售100万吨的国储棉,旨在逐步减少约1,100万吨的庞大棉花储备。这些储备当中,有80%是在2011-2013年间为支持国内棉农而采购的。但实际情况恐怕未必与计划完全一致,在国储棉首周的销售中,成交比例仅为8.8%。
国储棉出售开局不利
在7月17日当周,国储棉的首周销售结果欠佳,或促使当局调低价格以提高销量,或许也预示了需求如此疲弱,即便价格一降再降也难吸引买家。不管怎样,对中国棉花需求而言都不是好兆头,从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走势中亦可窥得一斑。
郑棉指标合约周二收报每吨12,580元人民币,约合每磅91.89美分左右,较年初下滑4%。虽然该合约价格仍比同类的ICE合约高出近50%,但如果后者加上进口税和运输成本,与中国的价差则要收窄。
而受国储棉出售影响,中国棉花价格倾向于走低,这样看来,今年下半年进口棉花对国内棉花将不具备竞争力。美国农业部估计,2015/16年度中国棉花进口量将下降到575万包(125万吨),这将是2002/03年度以来的最低,较2014/15年度减少约30%。
鉴于中国的棉花进口量比排在第二到第四位的三个进口国的总量还要多,在全球库存仍然充裕的情况下,中国进口如此大幅下滑势必给棉花价格造成负面冲击。
ICE期棉价格今年以来一直比其它市场强劲的原因可能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没有像整体趋势那样趋弱,上半年反而增长了11%,达到436,542吨。但如果中国棉花进口在下半年继续减少,那么美国棉花出口商也不能幸免,到时ICE的期棉价格也将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