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华纺织副总陈奕廷:福州见证了我的成长
中等个子、壮实的陈奕廷,头发稀疏,亮堂堂的脑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这位福州福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办公室内,桌上由晋安区委、区政府颁发的“纳税大户”“纳税大户奖金拾万”牌匾十分醒目。
“纳税多,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公司的效益还可以。不然自己养不活,哪有钱交税啊!”陈奕廷满脸笑容中透出几分自信。18年来,从初出校园的学子到公司高层,陈奕廷说,福州这片土地见证了他的成长,成就了他的梦想,让他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从大城市到“福州乡下”
现年44岁的陈奕廷出生于台湾台北。结缘福州,源于早期来榕投资兴业的父亲。作为来榕的第一代台商,陈奕廷的父亲陈建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榕创业,在晋安区福马路附近盖起厂房。1997年7月2日,从台湾中央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不久的陈奕廷跟随父亲来到福州。
“记得是晚上7点多下的飞机,那时候长乐机场刚投用,没有灯,四周都是农田。”陈奕廷说,满怀期许欲到大陆大展身手的他,看到这一幕心凉了半截。
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汽车将他送到又一个荒凉之地——父亲的工厂。据介绍,当时福马路还只有2车道,四周都是低矮民房和农田。
“我以前在台湾喜欢吃面包,到福州后,面包店非常少,而且不好吃。像沃尔玛之类的大卖场,那个时候都没有,生活很不方便。”陈奕廷坦言。
“福州的发展速度太快了!”陈奕廷说,仅四五年时间,沃尔玛、永辉、新华都等大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变化日新月异,道路变宽了,交通更发达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我后来就舍不得走了,在这儿找了对象、成了家、生了孩子,把家安下了。”说起这些,陈奕廷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从“拍脑袋”到“精打细算”
到父亲的公司后,由于对纺织印染业一窍不通,陈奕廷决定到各部门学习。“一个部门一周,连续做了3个月,我虚心向老员工、主管们请教。”陈奕廷说。
当时,他发现公司在管理上十分“粗放”,由于对客户订单没有进行精确计算,只是“拍脑袋”式的大概测算,经常造成生产的货物或多或少,或交货不及时,给客户供货带来不便。
陈奕廷觉得,如此生产,要么造成成本增加,货物积压,要么因生产量少影响供货,在信誉上大打折扣。于是,他决定从此处“开刀”,与部门负责人一起探寻办法。他请来软件设计工程师,公司的电脑从仅有2台增加到20多台,遍布每一个车间,进行精确测算,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
“原料采购也是这样,不透明,当时都是由各个采购主管说了算。”陈奕廷经过多次实践,发现同一材质的原料,有的商家出的价格更低,品质更好。于是,他提出“货比三家”,使原料费用当年就省下30%。
精确计算,还让公司打赢了一场反倾销调查的战役。陈奕廷说,2004年下半年,公司是当时全中国出口欧盟最大的3家纺织印染企业之一,欧盟感到,其较低的价格扰乱了当地市场。然而,短短一个月,当欧盟官员前来调查时,为公司建立的完整数据台账所折服。
从部门主管到公司副总
陈奕廷说,有一次染整部主管辞职后,他便向父亲主动提出担任该职务。“上任后发现,许多员工在‘磨洋工’,好多事一个人就可以干好,却有两三个人在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很普遍。”陈奕廷经过调查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奖惩机制没有建立健全。
“我想,在这儿上班的员工都想多赚钱。那好,我给他们机会!”陈奕廷随后召开部门员工大会,将部门现状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分析,拟出台奖惩制度,获得员工们一致认可通过。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员虽然精减了三分之一,但更精干了,待遇也提高了,工作反而完成得更好。
这样的现象,在其他部门也不同程度存在。于是,陈奕廷又主动请缨,担任染整部、织布部、管理部等多部门主管,在不断提高公司设备科技含量的同时,精简员工,从以往的800人,减至目前的450人,公司年营业额从当初的数千万元,发展到如今的近3亿元。他也一路升迁,当起了公司副总经理,同时担任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我算是和福州一起成长起来的。是它,见证了我的成长!”陈奕廷话语之中充满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