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棉纺织企业的逆袭之路
同质化竞争加剧、要素价格上涨等是棉纺织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巨大挑战。然而,面对复杂环境,夏津县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今年1至7月,该县棉纺织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8.75亿元,同比增长24.14%,主营业务收入136.97亿元,同比增长23.42%,上缴利税12.95亿元,同比增长18.59%……记者深入该县,探索棉纺织企业的逆袭之路。
品质成为企业第一追求
8月25日,夏津同惠纺织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在机器前加紧生产,一派繁忙景象。
“棉纺织行业不景气对我们企业的打击很大,一度濒临破产,关键时刻我们通过积极探索新市场,找好定位,狠抓产品质量,最终实现逆袭。要赢得市场,必须靠品质取胜。”该公司总经理赵钟华的回答发人深思。
“品质永远排在第一位”是赵钟华反复提到的一句话。虽然市场环境复杂,但他们没有失去信心,而是苦练内功,提高产品品质。凭借品质优势,今年以来,该公司承接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订单。
为加强品质控制,同惠纺织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和流程生产产品,并引进先进的清梳设备,加强设备工艺改造,提高棉纱均匀度、强力等指标,严把产品质量关。正是靠着过硬的产品质量,这家仅有1.5万纱锭的棉纺织厂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同比增长18%。“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这是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夏津县中小企业局局长郭尚雷说。
长期供货红豆集团的夏津纵英纺织有限公司在做大总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实现了从“客户选”到“选客户”的华丽转身,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的过程,保证品质无疑是条捷径。”该公司总经理金文峰坦言。如今,尝到甜头的纵英纺织有了更高的追求,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涵盖纺纱、织布等加工环节,真正生产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力争形成自主品牌。
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内动力
“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紧密纺棉纱设备,一台机器1080个纱锭,车长40多米,可实现全自动集体落纱,人工节省一半,效率是传统同类纺纱设备的1.3倍。”在夏津天润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董事长田绍庆指着正在快速运转的设备告诉记者。
在纺织业陷入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需求萎缩等多面夹击下,天润纺织的订单数量却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对此,田绍庆说:“这源于我们在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积极研发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目前,40支的高档纯棉紧密度棉纺已成为我们的主打产品。”
为了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天润纺织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5000万元,引进26台紧密纺纱机、全自动络筒机、清梳机等先进设备。
如今这家起初工人不足50人、规模区区2500纱锭、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小型棉纺织企业,已成长为规模7万纱锭、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的骨干企业,产品直供雅戈尔、新郎、海澜之家等知名企业。
“科技是企业发展的内动力,只有产出源源不断的高品质新产品,才能留住客户,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田绍庆说。
政策扶持,让“1+1>2”
“保证品质、提高科技含量都是企业的‘内功’,政府就是要做企业发展的‘外力’,在关键点上推一把。”夏津县委副书记、县长才玉璞如是说。今年以来,该县通过实施棉纺织企业装备更新、管理转型、品牌创建和企业家培训专项行动,着力促进企业调结构,拉伸产业链条,将棉纺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靓。
一系列的积极应对举措让棉纺织企业快速发展拨云见日,为了进一步突破棉纺织企业品质保障和产品研发的发展瓶颈,增加企业发展的信心,该县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搭建棉纺织产业研发检测中心,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合作,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功能性纱线产品的研发。
不仅如此,该县每年至少拿出500万元资金扶持列入“三个十”培植计划的棉纺织企业,并积极引导企业与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学院等大中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借智生蛋”破解技术难题。
记者手记
穷则变变则通
记者在夏津县棉纺织企业采访时深刻地感受到了“穷则变,变则通”这句话的含义与力量。
新常态下,对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企业来说,必须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在逆势中迎难而上、涅槃重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企业的“内功”。
天润、同惠、纵英等典型企业的例子告诉我们,抱着老一套睡安稳觉,循规蹈矩、不求变通只能被改革大潮所湮没。只有主动适应趋势变化,找准定位并持之以恒,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质变。
这些以“变”取胜的企业,擎起了适应新常态的大旗,为夏津棉纺织行业甚至全行业的逆势突围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