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棉花减产 企业资金压力下调
新的一年棉花行将成熟并采拾上市,经营企业的新棉收购也将开始。在棉花面积大,产量高的年代,主产棉区此时最为操心也是较难解决的便是新棉收购资金的筹措问题。然而,随着棉花产销市场发生的系列变化,加上随之出现的主产棉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这一现象明显发生着改变。
据调查走访,近年来在江苏苏北地区的众多棉花收购经营企业中,为收购资金而为难的情况已明显减缓,其原因在于:
一是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形成了棉花资源的缺口,直接造成流通资金量的投放。以江苏大丰为例,该地区历史上的最多植面积为65万亩,丰产年景产皮棉二百多万担,企业需投放收棉资金逾10亿元。而企业为从农发行得到这么多钱,手续之繁、验证之严、办理之不易曾令多少企业愁断肠、跑断腿。如今该市只有十来万亩棉花,不谈遭灾,就按丰产年景算也就二、三十万担棉花,面积少掉了,总产下去了,收购资金的需求盘子也就小了。
二是棉花价格的调整变化也影响着收购资金的投放额度。最近四、五年,国?棉价有过两万朝外的顶峰,也有过万元左右的低位徘徊,这种价格位段的上下波动,其实就是资金投放状态上的多与少。
三是金融市场宽泛金融产品众多,增加了企业资金市场的选择面。企业可以视自身棉花经营的量和效益预期,选择资金申贷渠道。还有包括企业自身实力及产销双方共同协作可以解决收购资金等方面的因素。
综合分析,棉花资源的大量减少是企业经营不再为钱所虑所累的主要原因,而丰富多样的融资市场、融资形式也不再是以往既要顾及融资面对的“独家店”或者利息多少的反复权衡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农产品购销资金的宽松与紧缩,其实是一度一种经济运行的具体体现,宽松与紧缩都有环境缘故所致,而现在纵观整个棉花流通大市场大产业,“不差钱”倒不是说棉企都变得如何的富有,而是由于棉花市场、产业格局、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态势使得包括棉花在内的大宗农副产品流通出现的质变与量变,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就是投入与产出金额的多与少。对于棉花这样一种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其产销市场如此巨大的变化是空前的,也是业间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